一張紙,不僅是一個薄薄的平面世界,它還承載著人類幾千年的文明。
兩千年前,秦始皇批閱奏章要用30公斤竹簡,張騫出使西域的駝隊里裝滿了笨重的木牘。而此刻你指尖這張輕若無物的白紙,卻能讓整個大英圖書館的藏書濃縮成兩噸重的"紙片"。說到造紙,你可能馬上會想到蔡倫,但其實中國最早的造紙實驗要比蔡倫早得多,它被稱為“灞橋紙”。
這是一種把浸泡得發軟的樹皮搗成絮狀物而制造的紙張。
這些夾雜著粗纖維的"紙片"雖然脆弱,卻讓當時的學者們欣喜若狂。他們再也不用抱著成車的竹簡去講學,只需要在馬車里放個木匣,就能裝下整部《詩經》。真正讓紙張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才是東漢宮廷里那個叫蔡倫的宦官。公元105年的某個清晨,蔡倫端著一疊光滑平整的紙獻給漢和帝。他不僅改良了造紙的原料配方,用破漁網、麻頭這些"廢品"代替昂貴絲綢,還創造了關鍵的"抄紙法"。
工匠們手持細竹簾在紙漿池中輕輕一舀,就像制作最細膩的豆腐皮,水分從簾縫漏走,纖維則縱橫交織成最初的紙頁。
這個場景至今仍在云南納西族的東巴紙作坊里鮮活上演,只不過竹簾換成了紗布,紙漿里飄著雪山松的清香。當然,現代造紙所使用的方法早已與古時候不同,造紙廠中機械臂會把整根木材送進轟鳴的碎木機。之后會被送入直徑6米的蒸煮罐,與氫氧化鈉和硫化鈉在170℃高溫下混合。
木質素——這種讓樹木挺立的"天然膠水",在強堿環境中分解為碎片,釋放出純凈的纖維素纖維。
化學法每噸漿料消耗1.5噸蒸汽,卻能提取出長達2-3毫米的優質纖維,這正是高級打印紙挺拔的秘密。接下來就是漂白了,純凈的纖維素纖維在漂白塔里會變得雪白。當紙漿流過千米長的鋼制網帶,每分鐘就有60米長的"紙河"奔騰而過,經過200℃高溫滾筒的熨燙,最終蛻變成我們熟悉的A4紙。現在全球的造紙廠每天可以生產100萬噸紙,相當于每分鐘砍倒36000棵樹。
但在這光鮮的數字背后,卻也潛藏著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
如今,每生產1噸文化用紙就要消耗17棵大樹和200噸凈水,造紙業排放的有機污染物占總工業排放量的10%。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世界各地都建立了不少再生紙廠,廢棄的試卷、奶茶杯經過碎解、脫墨、凈化,能夠重新變成雪白的打印紙。這個過程能節省60%的能源,但全球廢紙回收率仍不足60%。
除了紙張再生技術,還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造紙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呢?有的。
傳統化學制漿每噸紙產生10噸黑液的歷史正在改寫。北京研發的"綠能生物質分離技術"采用復合有機溶劑,30分鐘即可將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三素"分離,溶劑回收率達99%,徹底告別黑液污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