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年—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尤其以書法成就最為突出,與董其昌并稱“南董北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王鐸出生于河南孟津,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他于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隨后進入仕途,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少詹事等職。
崇禎年間,王鐸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成為明朝的重要官員之一。然而,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王鐸雖有報國之志,但無力回天。明朝滅亡后,王鐸于清順治三年(1646年)降清,被授以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盡管他在清朝也擔任了一定的官職,但內心始終對明朝的滅亡感到悲痛。王鐸晚年以書畫自娛,致力于藝術創作。清順治九年(1652年),王鐸病逝于孟津,享年61歲。王鐸的書法以行草最為著名,他的書法風格雄健豪放,筆力遒勁,氣勢磅礴,被譽為“神筆王鐸”。
王鐸的楷書以結構嚴謹、筆力遒勁著稱。他的楷書作品,如《延壽寺碑》,點畫瘦硬斬截,結體中宮緊促,既有力度又顯得優雅。他的楷書不僅繼承了傳統,還融入了自己的創新。不僅吸收了顏真卿、柳公權的風骨,表現出古拙的風格,用筆勁健而利落,顯現出大方、灑脫、鐵骨錚錚。
王鐸在楷書中運用了豐富的筆法和墨法。他的筆畫圓潤,意境深厚,同時又展現出溫潤中見老辣的藝術效果。王鐸的楷書作品不僅在當時受到高度評價,也為后世書法家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他的書法風格獨特,融合了傳統與創新,對后世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