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
近年來,為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高質量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政策,涵蓋經濟、民生、科技、貿易等多個領域,為穩就業促發展惠民生,推動經濟社會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但有的政策從出臺的“最初一公里”到精準落地生效的“最后一公里”,還缺乏有效的銜接暢通。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協同以及與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增強政策合力,加強上下聯動、橫向協作,促進政策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銜接暢通,這對于消除政策制定和政策落地的現實梗阻,意義重大。
強化政策“最初一公里”的精準設計
一個政策的出臺,需要精準設計“最初一公里”,瞄準關鍵領域和突出矛盾,聚焦經濟社會核心問題,成為政策有效傳導的基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牢牢把握“人民”這個邏輯起點,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有效將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民生痛點等針對性強的基層經驗和專家意見吸納到政策制定中,精準設計路徑,破解政策“最初一公里”存在的針對性不足、協同性弱、操作性差等難點痛點,實現從“紙面方案”到實踐效能的實質性轉化。
精準設計政策體系的“最初一公里”要創新政策的生成機制,注重優化“最初一公里”的關鍵環節。一要廣納民意。任何一項政策的制定和出臺,直接涉及民眾的切身利益,因此,“最初一公里”的政策設計需預判基層執行場景,充分聽取民眾的聲音和訴求,通過公開征求意見、基層調研以及網絡平臺互動等多種渠道,廣泛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確保出臺的政策接地氣,真正反映民眾的期待和需求,減少政策落地時的變形走樣。二要充分研究。政府作為政策制定者,需要仔細甄別收集到的各類意見建議,理清背后的邏輯,內容設計上堅持問題導向,準確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突出民生需求,確保出臺的政策能夠真正反映民眾的期待和需求;結構上注重系統集成,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避免政策沖突和管理空白,以整體性和系統性的面貌呈現為普惠性的政策。三要科學論證。政策生成的“最初一公里”,需要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從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角度,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的影響因素和風險,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數據,在對政策體系進行預測、模擬和深入分析評估的基礎上付諸實施,從而確保出臺的政策方向正確、措施得當、切實可行,且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持續性。
緊盯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地生根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實。黨和政府出臺的許多好政策,如果卡在了“最后一公里”、得不到有效落實,仍然只是“寫在紙上”“掛在嘴上”“走在路上”、落實不到群眾身上的文件。因此,精心用好政策“工具箱”、合力打好政策“組合拳”,緊盯政策“最后一公里”,讓好政策落地生根、落地有聲、落實有效,意義重大。
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是實現政策目標的根本保障。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能給老百姓帶來直接的實惠,讓老百姓享受到政策紅利。但是,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能落到實處、無法兌現,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因此,要讓人民群眾真正得實惠,讓政策執行打通“最后一公里”,抵達千家萬戶,轉化為解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具體行動,直接作用于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才是出臺政策的初衷。
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是檢驗與優化政策的實踐依據。好政策不能在天上飄,不能像“櫥窗里的蛋糕”一樣看得見吃不著。出臺的政策效果如何,只有通過“最后一公里”的落地生根,由人民群眾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評判,才能看出政策是否符合預期,也為后續政策制定和出臺提供數據支撐和經驗積累,形成政策循環優化機制。
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和應對危機的穩定器。抓好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實,穩定可預期的政策執行環境,有利于保障政策紅利的釋放,使廣大人民群眾獲得立竿見影的實惠,提振市場信心,增強經營主體活力,化解各種風險和危機。
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是維護政府公信力的關鍵要素。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政策關系到人心的向背,抓好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實,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夯實取信于民的民意基礎,保障黨中央的政令暢通。
政策重在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也難在“最后一公里”。緊盯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的現實難點和堵點。一要以雷霆手段破除形式主義,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政策落實的常態長效,防止重部署輕落實、政策出現空轉。二要將群眾滿意度作為核心考核指標,通過群眾口碑倒逼政策落實質量提升,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政策紅利。三要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精準識別分析政策覆蓋盲區,實現靶向施策,有效破解政策落實末端梗阻。
破解影響政策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有效銜接的障礙
人民群眾期盼好政策,更期待好政策落實落地。但是,政策在“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具體實施中,往往存在“末梢堵塞”現象,導致政策制定與政策落地之間不能有效銜接,癥結在于政策制定者與執行者之間存在信息鴻溝、能力斷層、利益隔閡三重壁壘,而現有制度又未能構建有效的緩沖與轉化機制,從而影響了政策的效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政策制定時未能充分考慮地方或行業的實際情況,內容過于籠統,表達不明確,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與實際情況產生沖突,出現理解偏差,難以有效落實。再加上政策頻繁調整或變更,給執行者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影響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從而降低政策的執行效果。二是政策執行過程中機構不健全、職責不清、資源不足、流程不暢,容易出現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煩瑣復雜的政策執行流程梗阻重重,嚴重制約了政策的執行力度和效果。三是監督機制不完善、評估體制不健全,導致政策執行中容易出現違規行為和腐敗現象,無法準確判斷政策的執行效果,也無法為政策的調整和優化提供科學依據。
影響政策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有效銜接的障礙,歸根結底在于政策從制定到落地之間脫節,產生不匹配、不適合、不銜接,甚至相互矛盾和摩擦。政策制定缺乏前瞻性、系統性和科學性;政策執行中能力不足、工作不細不實,部門和人員互相推諉扯皮;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出現堵點卡點。因此,破解政策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之間有效銜接的障礙,就必須從政策制定到落地之間的各個環節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及時排查和疏通各個堵點,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一要完善政策制定過程,加強政策調研和論證,確保政策內容明確、具體、可操作,并與實際情況相契合。同時,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避免頻繁變動。二要健全執行機制,明確執行機構和職責劃分,加強執行資源保障,優化執行流程,確保政策能夠高效、順暢執行。三要強化監督與評估,加強對政策執行過程的監督,防止違規行為和腐敗現象的發生,同時建立健全評估機制,科學評估政策的執行效果,為政策的調整和優化提供有力支持。
抓重點難點、破堵點卡點、理順交匯點、攻克關鍵點
政策不能有效銜接的重點難點在于統籌斷層,它綜合反映了政策銜接困難的核心矛盾,既反映了政策從制定到落地整個鏈條上各環節的獨立性,又反映出這一系統協調缺失的本質。因此要抓住重點難點,避免政策設計與基層需求之間脫節、部門協作與資源分配之間割裂、執行監督與反饋修正之間斷裂、短期目標與長期規劃之間失衡。
政策不能有效銜接的堵點卡點在于系統脫節,反映了政策從制定到落地全鏈條銜接不暢、各環節獨立運行的結構性缺陷與系統性集成能力不足的本質矛盾和深層癥結。因此要疏通堵點卡點,避免政策分解與地方政府資源稟賦適配脫鉤、跨領域協作與資源整合割裂、動態反饋與修正機制缺失的矛盾。
實現政策從制定到落地全鏈條的協同,要理順政策有效銜接的交匯點,協同政策全鏈條各環節,促進頂層設計與基層需求協同,使政策制定符合基層實際;跨部門協作與資源整合協同,形成權責清晰、利益一致的格局;動態反饋與長期戰略協同,實現短期應急與長期規劃相統一。
政策重點在落實,政策落實的關鍵點在基層。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事務千頭萬緒,面臨的矛盾關系復雜,在貫徹落實上級政策中往往難以準確把握各方利益的交匯點,這就要求出臺的政策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可行性與有效性。基層干部是貫徹、執行、落實政策的關鍵力量,需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深入把握政策的精髓,以滿腔的熱情、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不折不扣地執行政策,使好政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好成績。政策的成功實施和落實需要廣泛的群眾支持,基層要充分利用包括現代信息技術在內的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理解黨中央各項政策的意義和目標,消除政策落實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解和抵觸情緒,使人民群眾積極響應和支持政策的落實。
促進政策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銜接,既關乎政策目標的實現,更深刻影響社會公平、經濟活力與社會發展的多維建構;既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壓力測試,也是檢驗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標尺。因此,抓住妨礙政策“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有效銜接的重點難點,破解堵點卡點,理順交匯點,攻克關鍵點,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和預期引導,塑造積極的社會預期,著力強化政策體系的精準設計,切實解決政策體系閉環的堵點,進一步增強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政策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實的全鏈條貫通,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政策的溫度,享受到政策的紅利,提振發展信心。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