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06 年,劉邦建立漢朝,終結了秦末戰亂的局面。
但漢朝面臨著一個根本性的治理難題,如何突破先秦貴族政治的局限,建立一套適應中央集權的官僚選拔體系。
秦朝依賴的世卿世祿制和軍功爵制,在漢初已顯露出弊端,于是劉邦在《高帝求賢詔》中明確提出招賢納士。
從此開始,漢朝正式將察舉制定為國家選官制度,形成功績與才能并重的選拔原則。
漢朝選官對功績的重視首先體現在對軍事人才的選拔上。
漢初頻繁的邊疆戰事,使 軍功成為官員晉升的重要依據。
例如名將趙充國早年以騎士身份從軍,因在漢武帝時期多次擊敗匈奴、羌人,積累軍功至后將軍。
而進入和平時期,政績則成為功績考核的核心。
漢宣帝時期,潁川太守黃霸推行與民休息政策,使潁川上下一片清明,被宣帝下詔表彰為賢人君子,最終升任丞相。
這種以治理效果為核心的考核標準,也體現了漢朝對官員實際執政能力的重視。
此外漢朝最看重的是文學才能,這里的文學并非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而是指儒家經典、歷史文獻的研習與應用能力。
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規定博士弟子需通一經以上方可入仕。
其次是治術才能,就是處理具體政務的能力。
漢昭帝時期,桑弘羊因精通經濟管理被漢武帝選拔為大農丞,解決了漢初財政困難,這種對專業技術人才的破格錄用,體現了漢朝選官唯才是舉的特點。
漢朝選官強調功績與才能相參,反對偏廢其一,當時涿郡太守韓延壽展現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但他早年在軍事上有斷盜官錢的過失,其晉升受到限制。
除此之外,漢朝選官以察舉制為核心,分為常科與特科,常科包括秀才,特科則有明經、明法等。
其中規定,郡國每年須按人口比例舉薦孝廉,即儒生考儒家經典,官吏考公文寫作,這種分科考試制度,使不同才能的人得以適才適用。
除察舉制外,漢朝還實行征辟制。
即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府直接征聘人才,東漢末年,曹操為司空時征辟荀彧,荀彧又推薦郭嘉、荀攸等人才,這種制度為寒門士子提供了突破階層壁壘的通道。
征辟制的特點是不拘一格,這種制度與察舉制相輔相成,在此基礎之上,漢朝建立了嚴格的官員考核制度。
郡國每年向中央呈送上計簿,上面記載著轄區內人口、賦稅、治安等數據,丞相府據此評定官員政績。
漢宣帝時形成基層政績與晉升掛鉤的機制,對于考核優異者被賜爵關內侯,考核劣等者則降職或罷官。
這種考核不僅針對在職官員,也包括對被舉薦者的連坐制度,"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
要求舉薦者對被舉者的行為負責,確保推薦質量。
漢朝選官制度打破了先秦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建立了以功績、才能為核心的官僚選拔體系。
據《漢書》統計,西漢元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員占比超過半數,但該制度也存在局限。
東漢后期,地方豪強通過鄉閭評議操縱察舉,形成累世公卿的門閥雛形,這也暴露了制度在執行中的異化。
漢朝選官制度的核心在于平衡、務實,在當代人才選拔中,需避免單一標準。
可以說,漢朝在貴族政治與官僚政治的轉型中,探索出了一條功績與才能平衡的選拔原則。
通過察舉、征辟、考核等環節,構建了相對開放的人才上升通道。
盡管受限于歷史條件,該制度未能完全避免權力干預,但其重實效、求賢能的核心精神,至今仍閃耀著制度智慧的光芒。
參考文獻:
《漢書》
《后漢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