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位于北京最為繁華的商業區西單北大街上,明亮的大堂里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哪怕只有幾歲的孩子,走進來都忍不住在屏幕上來回滑動幾下。
而在大廳不起眼的一角,擺放著另外幾個工位,其中一個工位上立著一個牌子,介紹著這里的職能——電報窗口。近段時間,來這里發電報的人由以前的平均每個月的個位數,“飆升”到幾乎每天100多封,其中不少是發往杭州。
▲營業廳推出的相關文創產品 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攝
不久前,中國電信杭州分公司發布公告,自今年5月1日起將全面停止浙江杭州地區電報業務。從5月1日起,北京也將成為目前國內唯一能夠發送電報的城市。
4月29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在北京的這家營業廳遇到好幾位過來“打卡”電報的人。他們都表示,這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發送電報。
“京寄杭末班,巧逢終章前。”專程從杭州到北京的四年級小學生牛牛,到北京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發電報,而電報內容是他用DeepSeek生成的。
140多年后,電報如何收發和計費?
每字0.14元,用快遞寄到收件人手中
中國聯通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文史專家劉海波此前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介紹,1881年12月28日,天津至上海長途電報線竣工,全長1700多公里,沿線七個局棧同時開通電報,成為中國大陸第一條電報干線,這一天也成為中國自辦電報業務之始。
▲位于北京的中國電信博物館一角 圖據視覺中國
“電報是將漢字轉化成4位的數字,再通過摩爾斯電碼,經過纜線傳輸到其他地方,對方接收后再解碼數字成漢字,發給收信人。”在北京從事郵電工作多年的退休職工王先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早些年家里都沒有電話,相比于手寫信件,電報的速度會更快一些,以前可能三五天時間對方就能收到消息,但是后來電話、手機普及,電報就逐步被淘汰了。
不久前,中國電信杭州分公司發布公告,自今年5月1日起將全面停止浙江杭州地區電報業務。隨著消息在網絡平臺的擴散,這項在中國存在了140多年的業務,被很多人再一次關注。
那么現在想發一封電報,一共需要幾步?
4月29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來到了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營業廳工作人員說,這幾日隨著杭州將取消電報業務的消息引發關注,營業廳電報業務“飆升”到每天要發100多封電報,幾乎天天要加班才能完成。
紅星新聞記者提出,希望發送一封由北京發往北京的同城電報。工作人員在確認后,遞來一張電報發送單,發電報者需要在上面手寫收報人的姓名、地址、電話,然后在標好的格子內寫好電報內容。
“理論上要求一個格子寫一個字,加上標點符號不能超過50個字,但是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原有的要求,沒按照格子寫,或者稍微超出字數也沒關系。”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份電報最后還要寫上發報人的名字和電話才算完成。
隨后,工作人員會清點電報內容中的字數,按照一個字0.14元的價格計費,其中收件地址的字數和電報內容的字數都算在計費字數內,阿拉伯數字不計費。紅星新聞記者發送的電報最后共計43字,計費6.02元。
繳費后,將電報單交給工作人員就可以了。工作人員說,電報會在五六天之后發到,會用京東快遞寄到收件人手中,快遞費不需要發報人和收報人繳納。
“杭州杭州,我是北京,再會”
杭州取消電報業務后,北京將成“唯一”
在北京讀大四的盧同學即將畢業,4月29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遇到他時,他正在奮筆疾書完成手里的十多份電報單。
2002年出生的盧同學平時對無線電比較感興趣,但是從來沒有用過電報,只在諜戰片中看到過。從新聞中看到杭州將取消電報業務的消息后,他希望能夠“打卡”這條線路的電報“末班車”,于是在平臺上發帖子,征集網友從杭州那邊給自己發電報,“作為回贈,我從北京給杭州那邊也發一份電報。”
▲盧同學正填寫電報內容 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攝
幾天時間里,共有十多名杭州的網友聯系了盧同學,并把希望發送的內容通過微信傳了過來。按照網友交代的內容,盧同學寫好了十多封電報單并遞交給工作人員,總共花費60多元,隨后他又將電報單照片發給網友,告訴他們已從北京發電報成功。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其中一份電報上寫的內容是:“杭州杭州,我是北京,再會。”
當天下午,在北京剛剛工作一年多的王女士也走進了營業廳,她希望能從北京發電報給蘭州。但是,她的希望落空了。
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目前全國只有北京和杭州能夠發送電報,此外,石家莊、濟南等少數城市能夠收到電報,但是不能發報,這也意味著在杭州停止電報業務后,北京就成為了國內唯一能夠發送電報的城市,而且全市也只有這一家營業廳能夠辦理。
▲營業廳里的打卡立牌 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攝
4月29日下午,幾名工作人員也在營業廳里忙碌著,一個寫著“想你的風吹到西單營業廳”的“網紅立牌”被豎了起來,立牌下面還有很多小牌子,寫著“打卡電報就在這里”“發電報選文創打卡朋友圈”“全國唯一電報業務點”。
“‘全國唯一’這個說法現在還不準確,因為杭州5月1日才正式取消電報業務,不過再‘堅持’一天,過了明天(4月30日),我們就確實是全國唯一了。”一名工作人員說。
最終,希望從北京往蘭州發電報的王女士,改為由北京發電報到杭州,等杭州的朋友幫忙收報后,再快遞到蘭州。
“京寄杭末班,巧逢終章前”
杭州小學生來京“打卡”電報留念
距離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不遠的長安街上,坐落著1958年9月竣工的北京電報大樓,它也是長安街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資料圖)位于北京西長安街的電報大樓圖據視覺中國
“小時候每年過春節,爸爸都會騎車帶我到這里,當時這里可以打長途電話和發電報,爸爸會打電話給湖北老家的親戚,還有一些沒有電話的親戚,就發電報過去,電報價格比打電話便宜,那時候發電報需要排很長時間的隊。”北京市民劉先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據《北京青年報》此前報道,1985年以前,北京個人電報業務量最多時每月超300萬份。2017年6月16日,北京的電報業務從北京電報大樓遷到現在的位置時,每個月發報的數量也降至個位數了。
“這些年來發電報的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以打卡留作紀念為主,哪怕是有中老年人來,也是幫沒有在北京的孩子過來發的。”營業廳工作人員說。
“京寄杭末班,巧逢終章前。”男孩牛牛在電報單上寫下了這幾個字。牛牛是杭州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此前看到相關新聞后,決定在這幾天的北京之旅中,要從北京發一封電報到杭州留作紀念。
▲牛牛在家人陪同下填寫電報單 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攝
“我們都沒有注意到,是牛牛自己發現的。最近剛好是杭州中小學春假的時間,我們原本就計劃帶他來北京,剛好也可以滿足他打卡電報的愿望。”牛牛的母親平女士告訴記者,電報內容是孩子利用DeepSeek生成的。于是,牛牛和父母清晨看了天安門廣場的升國旗,白天去了國家博物館,下午就來到營業廳發送電報。在平女士眼里,這是一種讓孩子了解科技進步過程的方式。
北京聯通市場部業務主管張靜此前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曾表示,保留電報業務,一是出于對電報悠久歷史的傳承和尊重,電報曾在通信發展歷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二是為給人們保留一個體驗電報文化的窗口,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感受這種通訊方式的獨特魅力。
據工信部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9.56億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總數17.9億戶,普及率為127.1部/百人,而移動互聯網用戶達15.7億戶。
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
編輯 張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