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日本防衛相中谷元宣布將投入1.94萬億日元(約合137億美元)建造兩艘"宙斯盾系統搭載艦" 。這個金額相當于日本2024年全年軍費預算的5.6%,單艦造價超過美國"福特級"航母的1/3,刷新日本戰后最大單筆武器采購紀錄。當三菱重工船塢開始切割首塊鋼板時,距離日本放棄陸基宙斯盾計劃已過去五年,這場從陸地轉向海洋的反導布局,折射出東北亞安全格局的深層演變。
日本兩艘“宙斯盾系統搭載艦”編隊航行效果圖。
新型驅逐艦長190米、寬25米的標準艦體設計,使滿載排水量達到1.4萬噸,相當于兩艘半日本現役摩耶級驅逐艦的總和 。美國洛馬公司提供的AN/SPY-7雷達系統占據艦島三分之二空間,這個原用于陸基反導的裝備,首次被移植到海上平臺。其探測距離較前代產品提升30%,理論上可跟蹤時速20馬赫的高超音速武器,但代價是艦體機動性下降40%,回轉半徑增至伯克級驅逐艦的1.8倍 。
武器配置體現"攻防一體"思路,128個垂直發射單元既可裝載"標準-3"BlockⅡA攔截彈實施大氣層外反導,又能搭載射程1600公里的"戰斧"巡航導彈實施對陸打擊 。這種設計使單艦同時承擔海上反導與遠程攻擊任務,但實際作戰效能受制于美國技術限制——所有導彈火控系統需經美國國防部授權解鎖,日本自主研發的12式反艦導彈改進型至今未完成兼容測試 。
建造時間表暴露戰略焦慮。兩艘巨艦計劃分別于2028和2029年交付,這個速度比美國同級別艦艇建造周期縮短15個月。為趕工期,三菱重工將采用模塊化分段建造法,把艦體切割成180個預制單元同步施工。但防衛省內部文件顯示,關鍵雷達組件的美國供貨周期已延遲6個月,可能影響2027年的首次海試 。
深層次矛盾在于作戰定位模糊。艦體尺寸超越所有現役驅逐艦的設計,本是為搭載體積龐大的SPY-7雷達,但由此帶來的高雷達反射面積使其在近海作戰中易遭反艦導彈鎖定。美軍太平洋司令部2024年兵棋推演數據顯示,此類大型艦艇在東海海域的生存時間不超過72小時,遠低于伯克級驅逐艦的120小時 。
當日本民眾熱議"亞洲最大戰艦"時,韓國軍方已啟動萬噸級驅逐艦研制計劃,朝鮮則公開新型潛射高超音速導彈試射畫面。這場軍備競賽的齒輪一旦啟動,技術依賴與戰略冒進的雙重風險將如何收場?期待你的真知灼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