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凌晨5時17分,中部戰區空軍某旅機場跑道燈刺破夜幕,8架殲-16戰機沿起飛線梯次排開,金屬蒙皮在探照燈下泛著冷光。地勤人員手持檢測儀穿梭在起落架之間,機務組長張偉第三次核驗3號機的液壓油壓值——這是當天首批升空戰機的最后檢查環節 。
塔臺指令通過無線電刺破寂靜:"全體注意,進入30分鐘準備。"跑道旁15輛電源車同時啟動,為戰機注入初始電能。飛行員李昊扣緊抗荷服腰帶,座艙顯示屏跳出"導航數據同步完成"的綠色提示。此時氣象臺傳來最新數據:云底高600米,側風風速每秒4.2米,符合復雜氣象訓練標準 。
機翼折疊狀態解除的金屬摩擦聲此起彼伏,地勤手持熒光棒引導戰機滑向指定位置。4號機機械師王強緊盯平顯自檢進度條,在99%卡頓時果斷重啟航電系統——這個處置流程他在模擬器上重復過237次。20米外,彈藥班正在給6號機掛載最新型PL-15E空空導彈,保險栓拆除聲與塔臺倒計時重合:"10分鐘準備。"
"301請求通電。"長機飛行員陳默的聲音在頻道響起。隨著油門桿推至怠速位,AL-31發動機噴口吐出藍色火焰,氣流吹得跑道邊緣積雪翻卷。后續7架戰機依次完成發動機試車,排氣溫度全部穩定在625℃至638℃區間。導航員趙穎快速比對數字地圖與實時衛星定位,將航線偏差值修正到0.03海里內 。
塔臺突然切換訓練預案:"注意,2號空域出現電磁干擾。"這意味著飛行員必須在失去數據鏈支持的情況下,依靠目視與儀表導航完成突防。李昊關閉戰術信息共享系統,手動激活光電瞄準吊艙,十字分劃牢牢鎖定80公里外的模擬目標。此時座艙濕度顯示驟降至12%,他擰開氧氣面罩增壓閥,對抗即將到來的8G過載 。
"計時起飛!"綠色信號彈劃破天際瞬間,長機率先加力沖刺。主輪離地剎那,陳默收襟翼動作比訓練大綱要求快了0.8秒——這是上次復盤時被重點講評的細節。后續戰機以12秒間隔接連升空,尾流在朝陽中拉出8條平行煙跡。塔臺監控屏上,代表機群的綠色光點呈楔形撲向訓練空域,高度數據每秒刷新三次 。
保障區并未因戰機升空而松懈。消防車駕駛員劉峰保持發動機怠速運轉,手指始終搭在高壓水炮操縱桿上。三公里外,機動雷達站正追蹤著機群動態,將實時空情加密傳輸至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機務組開始檢查預留戰機的蒙皮接縫,張偉發現7號機左側航燈罩有冰晶凝結,立即呼叫除冰車二次作業 。
當最后一架戰機完成空中加油訓練返場時,飛行數據回傳系統已生成87GB的原始記錄。指揮員快速調取3號機超低空突防的影像資料:高度表定格在61米,這個數字比大綱規定的安全高度低了39米。李昊摘下飛行頭盔時,內襯邊緣的汗漬已結成鹽霜,他摸著作訓服左胸處的鷹徽刺繡笑了笑——今天的極限數據又能更新個人訓練檔案了 。
看著雷達屏上歸航的密集光點,塔臺參謀在值班日志寫下:"本場日出時分最大起降架次刷新至24架次。"當戰機的轟鳴漸次消散,跑道盡頭又有新的電源車亮起頂燈。這場日復一日的空天接力賽中,哪次突破最讓你心潮澎湃?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