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總是待在家里,被書本、作業和電子設備包裹。
或是壓力,或是成本。
很少有人,愿意真正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但其實,真正的教育從來不該囿于書本或是室內。
生活,處處是課堂。
只有走出去,孩子才能更好地看看這個世界,也才能真正去了解它、認識它、融入它。
從而真正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帶他們出門,說不定就能悄然改變他們的命運軌跡。
有一句歇后語說:“耗子扛槍,窩里橫。”
大概的意思是說某個人在家里很兇,在外人面前卻很慫。
這也是現在很多孩子,最大的特征。
但@紫妍的媽咪卻用旅行,改變了小朋友這樣的“社恐”屬性。
三歲的時候,小家伙出門,還有些不好意思。
但從云南走到上海,從公園走到機場,小紫妍卻慢慢的改變了。
有一次,媽咪帶著她去上海,逛累了就直接找了個室內游樂場給她玩。
沒想到,走的時候,游樂場的一半小朋友跟她說再見,一直和她說明天再來玩啊!
還有一次,在云南一家小館子吃飯,菜上齊了,媽咪轉頭叫紫妍吃飯。
一看,她跟老板五歲左右的女兒聊得熱火朝天,甚至,那姑娘還把自己的玩具都搬出來給她玩了。
雖然沒刻意引導,但是小家伙就是在一次次與小朋友的互動中,居然鍛煉出了自己的社交能力。
其實,很多小朋友之所以在外面社交能力欠缺。
是因為在家習慣了被寵溺,但出去卻沒人再慣著他們了。
所以,他們發現,像撒嬌、耍賴這樣自己擅長的交際方式,也就不靈了。
而那些從小就被父母帶出家門的孩子,則往往會在社交場合表現地高度從容。
因為,在公園、游樂場、博物館,他們可以有機會與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小伙伴互動交流。
在日常的分享玩具、合作游戲、矛盾解決中,他們也能逐漸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掌握溝通的技巧,懂得如何建立和維護友誼。
而一些在人生早期建立的社交關系,不僅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收獲快樂和支持,還可能成為他們未來人生道路上的寶貴人脈。
更重要的是,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他們還能漸漸明白“尊重”和“謙讓”的真諦。
繼而慢慢打磨自己的個性,變得更溫潤。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這方面的能力,要么很霸道,要么很膽怯,膽怯的孩子則會害怕沖突,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家孩子出門也有點兒“慫”,不妨多給他們創造一些出門的機會。
即使遇到了他和其他小朋友起沖突,也不要急著去維護,或者做一個裁判。
而是要學會引導,教給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和規則,繼而讓他們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實現真正的成長。
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如果沒有健康,智慧就無法表露,文化就無法施展,力量就無法戰斗,知識就無法利用。”
出門,不僅能讓孩子學會與人互動,還能慢慢改善孩子的運動能力和體格。
前一陣子,網上走紅了一段一家三口鍛煉的視頻。
原來,在河南洛陽,有一個小朋友一放學,爸媽就會帶著他出來跑步鍛煉。
一家三口齊整整地穿著運動服,兒子在前,媽媽在中,爸爸殿后。
大長腿邁開,一家人成了這條路上最美的風景線。
起初,是爸爸自己跑步,但見孩子太缺乏運動,就想著提升一下小家伙的免疫力。
所以,每天5公里,就成了這一家三口的儀式感。
而這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孩子的體能,讓小家伙長得又高又帥。
雖然出門運動的好處不言而喻,但現如今,很多孩子卻被作業或游戲困在了室內。
WHO就有一項數據顯示:
當前,全球超80%青少年運動不足。
長時間的運動不足,還會讓孩子體重上升,視力下降,健康狀況越發下滑。
這大概就是現如今,為啥有越來越多的小胖墩的原因。
但是,對每個生命而言,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
所以,即使孩子不想出門,作家長的,也應該為孩子的健康著想。
畢竟對孩子而言,成績再好、前途再耀眼,沒了健康,一切都是枉然。
可以說,健康的體魄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想讓孩子愛上運動,我們則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喜好,幫他們來選擇適合的戶外運動。
無論是在戶外奔跑、爬山、騎自行車,還是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都能讓孩子的身體得到充分鍛煉。
而在陽光的照射下,孩子不僅能擁有更強壯的骨骼,而且還能在大口呼吸、流汗中增強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更別說,此間還可以鍛煉他們的肌肉力量、協調能力、平衡能力。
除此之外,相關研究表明,戶外運動中還可以幫著孩子釋放情緒壓力,讓他們更加開懷。
在面對運動中的困難和挑戰時,孩子可以學會堅持和努力。
這種精神品質,也將伴隨他們一生,幫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難。
在今天這個時代,被課桌和書本捆綁住的,不僅是孩子的時間,還是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作家三毛曾感慨:
城里長大的孩子每天都是電視、漫畫、玩具,對大自然一無所知,分不清麥子和韭菜,成了“塑料兒童”,但最大的悲哀是已經失去了大自然賦予他的靈性。
被困在高樓大廈里的孩子,雖然風吹不著,雨淋不著。
但是,他們也聞不到雨后草木的芬芳,想象不出星空下螢火蟲星星點點的微光……
而打破這一切的方法,就是多帶他們出門,讓他們走田野、山間、河流,去看看真實的世界。
水哥王昱珩,就是個中受益者。
他爸爸是設計師,媽媽是大學教授,從小對他的培養,就不局限于室內。
常常讓他出門,去感受花花世界的多姿。
這不僅給了他豐富的見識,也讓他有了多重愛好,包括不限于畫畫、手工、陶塑……
而他對女兒的要求,也是不局限于課堂內。
每周末,他都會帶著女兒出行。
博物館、熱帶雨林、公益場所……
小姑娘在他這套另類的養育中,不僅樂觀開朗,極具創造力。
而且回回考試,都能名列班級前三。
王昱珩說:“世界上很多豐富多彩的事情,應該多讓孩子去體驗,去學習,去總結,見識多了長大后閱歷更豐富。”
現在,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沒有創造力,甚至對周遭的一切有點兒麻木。
或許,這是因為他們被困在鋼筋水泥中的時間太久了。
但在當今社會,孩子失去了創造力,就等于失去了競爭力。
白巖松就曾感慨 :
我們未來需要的是有創造力的孩子,而那些只會做題不會思考的孩子,在未來注定會被淘汰。
而大自然,則是打開孩子想象力、創造力的一扇大門,孩子可以在其中積極探索世界。
特別是小朋友到了3歲以后,就會漸漸擁有自己的一套認知,可以更好地感受周邊的環境。
此時此刻,嘗試多帶孩子出門,走近田野、山間、河流,或許就能讓他們在大自然中開拓思維、在豐富多彩的空間里任想象力、創造力馳騁。
出門能“改命”,并非什么玄學,而是在多元的體驗,讓孩子的生命維度一點點拓寬。
畢竟,宅家的孩子,智能活在“二維世界”里,而戶外的風雨與陽光才能帶給他們生命的立體與豐盈。
有句話說得好: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走一天;
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
課本上扁平的知識,父母老師枯燥的說教,有時候很難讓孩子明白人生的道理。
此時此刻,不妨換一種方式,帶孩子走出去看一看,親身體驗一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作者 | 納豆,我在彈指間環游地球。個人公眾號:四五頁(dreaminggirls3)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面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