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演唱會可是太火了。
根據大麥網數據,今年五一假期,北上廣深及其他主流二線城市,5天要搞63場演唱會。
其中,有好幾個明星連續幾天開唱,像是王力宏在杭州5月1號到3號連唱三天,張杰在北京從5月2號到4號也連唱三天。
“搶不到票”、“秒沒”、“手速根本跟不上啊”等成為歌迷們高頻“吐槽”。
黃牛們還可能把原本就幾百的門票炒上幾千不等。
的確,按捺不住的火熱之心背后,有個不爭的事實:
中國人愛看演唱會,城市愛辦演唱會。
2024年,我國有2900萬人次觀看演唱會(含音樂節),足足比2023年增長了45%,賣票方的收入更達到了296.36億元!
這有多夸張?舉個例子,去年全國電影票房才賣450來億,觀影人次卻有10億之多,相比之下,創造了電影票房近64%收入的演唱會觀看人次,還不足其零頭!
城市在辦演唱會方面也“卷”,光去年上半年全國就有131個城市辦了演唱會,超過50場以上的城市還達到了6個!
各地的主政者,更是拼,為了辦演唱會,尤其是請到當紅明星,更是大費心思。
其實不只是五一。
4月的北京,李健在五棵松低吟淺唱的余音未散,王力宏的歌聲又點燃了廣州體育場的夜空,刀郎的演唱會在深圳火爆開場,萬人空巷......
4月26日歌迷集聚在刀郎深圳演唱會場館前
每一場演唱會前,歌迷們在各種搶票平臺忙得不亦樂乎,在每一座城市明星演出的場外,大家都擠爆了遍布人群的夜市,一張張朋友圈城市地標的打卡也能在社交媒體上收獲數萬點贊。
這方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世界著名天王巨星——邁克爾·杰克遜。
20世紀80年代,邁克爾·杰克遜推出了自己的站點巡回音樂演出活動模式,直接把個人演唱會推向了文化盛典高潮。
邁克爾杰克遜在臺上表演
由此,世界各國的演唱會開始迎來第一波大發展,國內的音樂人也不再僅僅滿足于只是錄制一些MV。2000年前后開始,周杰倫、張學友、劉德華等人開啟了大型體育場時代。
不過那會兒,明星們的演出多集中于香港、臺北及內地少數城市。
音樂人的集會演出也多由專門的電視臺轉播,并不太涉及城市之間的“比拼”,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CCTV的《同一首歌》。
央視《同一首歌》舞臺
隨著經濟發展,交通便利性的提升以及人們娛樂需求的增長,演唱會等經營性活動數量有一定增長,到2019年,全國各地的大型演唱活動(指5000人以上,通常是演唱會,下同)已有800余場。
井噴式的爆發出現在這兩年。
在2023年,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已高達34.24萬場,票房收入315.41億元,均遠超2019年水平。
演出活動場次情況
到了2024年,這一數據再次增長,并呈現出了2個新特征。
第一點,是規模越辦越大。
4月剛發布的《2024年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的趨勢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大型演唱會的票房同比增速突出,達到78.1%,成為市場最受矚目的消費品類。”
萬人規模以上的場次更是同比增長84.4%,哪怕在今年,一些大明星演唱會的觀看人數規模也都在60萬-200萬之間。
大麥網2025部分知名藝人演出規模場次
“規模越大,這兩年演唱會的票就越難搶了”,有不少網友因為搶不到票而“心碎”。
第二個特點,歌迷熱潮帶動下,城市之間也玩起了更大的比拼。
僅在去年上半年,全國就有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等4個省份的演唱會場次超過100場。
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地區成為去年大型演唱會場次最多的地方,合計票房占比達63.5%,城市票房競爭方面,上海連續2年排到了第一,太原則成為進入前10的唯一一個三線城市。
演唱會的消費區情況
也不乏縣城加入“戰局”,比如,浙江永嘉縣就曾以一場音樂節邀請了一些頗有名氣的歌星,吸引超過2萬人次前往當地。
演唱會表面看似粉絲或者歌迷們的搶票行為,往深處看,一些城市正把它打造成為新型文旅產業。
因為,這里有一本大家都算得清楚的經濟賬本!
經濟學中,有一個叫“杠桿”的原理,它的具體解釋是,“通過借入資金或者其他資本,以較小的成本獲得更高的回報”,通俗地講,就是利用外部資源來擴大效果。
而這種乘數效應的杠桿作用,恰好在演唱會上被放大到極致。
先看結果。在一些城市,演唱會的確被形容為“行走的GDP”,這源于其給當地帶來的巨大經濟價值。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測算,每1元門票消費可拉動4.8元周邊消費,雖然目前不同城市、歌手乃至座位場次的價格不同,但帶來的乘數現象是明顯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2023年周杰倫的海口站演唱會結束后,當地很快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4天吸引15.46萬人次,旅游收入9.76億元,而當年海口端午的旅游收入才3億多,足足比這4天少了三分之二還多。
演唱會期間,海口華彩洲際酒店的房間預訂爆滿,圖為入住的游客
無獨有偶,南昌2024年也曾憑借27場演出和超100萬的觀眾人次,直接拉動了當地16億元的消費;呼和浩特因周杰倫4場演出吸引18.4萬人次,旅游收入飆至28.8億元......而且這些地方還是三線城市,可想而知,一、二線城市的爆發力會大得多。
有人不禁要問,一場演唱會怎么就撬動了如此大的經濟效應?
真相是,這與演唱會自身產業鏈衍生邏輯有關。
演唱會的上游為內容制作發行方(藝人等),中游為票務、場館、贊助、設備等,最大的“蛋糕紅利”在下游,包括:城市觀光、住宿交通、餐飲購物等一系列吃喝玩樂的東西……
居民看演唱會期間產生的消費類型
還是用杠桿原理來解釋,明星藝人作為上游方,是所謂的外部資源,而當地城市則是內部主體,城市借助這種“稀缺資本”,就能放大下游產業的回報。
回報當然還離不開2個因素,一是消費群體;二是消費頻次。
在觀眾畫像結構上,20歲到34歲的年輕群體是看演唱會的主力,他們是掙錢能力、消費意愿和消費力最強的人群。
這在收入水平和觀看頻次上也得到了印證,月收入5000元到10000元的觀眾數量占比最高達41.7%。而且很多人至少每年都要看1場大型演唱會,看2次的占比也在提升,演唱會已成為他們年度大類別消費的必選項目。
演唱會的觀眾畫像
除此之外,城市自身的底蘊和吸引力也頗為重要,構成了產業乘數的最大底氣。
如果仔細扒一扒,會發現從綜合比拼看:城市經濟越發達、文化底蘊越多、旅游資源越良好,并擁有“吃住行游購娛”等完整服務基礎的城市,越成為各家演唱會的熱門目的地。
以近2年各地演唱會舉辦城市的TOP10為例,大多屬于國內一、二線城市,比如上海是全國經濟中心、南京是六朝古都、重慶是網紅旅游城市……
演唱會票房TOP10城市
反過來講,“演唱會作為一種大型文化娛樂活動,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當演唱會與城市兩者一結合,產生的“1+1>2”的效果就非常明顯了。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黃平曾指出,演唱會是“超越時空的情感容器”,歌迷在合唱中重溫青春,城市則成為記憶的載體。刀郎新歌引發的懷舊潮、伍佰“指揮式演唱會”的集體狂歡,無不印證這一點。
演唱會消費偏向情況
但把這個價值點沿用到城市競爭上,觀眾的情緒價值不僅僅是藝人給的,城市的確也很重要。
“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游客,正把城市消費推向新的高潮!而每一個承接流量的城市,也把文旅名片玩出了新樣式!
考慮到演唱會大多是跨省而來,這個比重在去年整體高達64.2%,其中在二線城市,跨省觀演的比例最高,達到44.2%,比如青島單年獲批的35場演唱會中,跨城觀眾占比超70%。
所以,來的都是客。這成為城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必然要遵循的一個規律,“酒店均價翻倍、景區限流等狀況,也多是外地游客導致的。”
如此一來,城市為了吸引明星來開演唱會也就使足了勁。例如,蘇州推出十條針對性舉措,對達到5萬人次的演唱會按照每人次15元對主辦單位予以獎勵,旨在吸引更多藝人來演出;青島優化了快速演唱會審批通道;重慶推出“明星IP與酒店連住套餐”......
但對演唱會舉辦地而言,只吸引藝人還不夠,如何為游客們著想更為重要,即大家實則還要拼“服務溫度”,讓游客對城市滿意才行,這是增加“回頭客”的長久之計。
太原就曾成立專班保障游客接駁,并為一些游客發放免費雨衣;南寧還為場外歌迷舉辦了市集;西安借TFBOYS演唱會將“大唐不夜城”營業時間延長……這些服務算是一種“人情味”,細節可能讓城市從“路過地”變為“目的地”。
大唐不夜城
如果放大到近幾年比較火熱的城市文旅競爭來看,其他流量現象也是如此,文旅消費的邏輯正在發生變化。
類似的例子不少,哈爾濱就借“南方小土豆”出圈后,用冰雪大世界中的極致洗浴中心承接外來滯留的游客,避免讓游客受冷;重慶榮昌因為“甲亢哥”帶火后,當地書記親自上陣查看食品安全、景區價格、交通管理等情況,要求政府人員在五一期間全員上崗搞服務,甚至把政府部門停車場的位置留出來給八方游客......
這些城市的做法有一個共同點:把流量現象作為“鉤子”,用細節將“流量”轉化為“留量”。 這意味著,一座城市能否接住每一波人流和火爆,外在資源是基礎,內在服務方為根本。
互聯網平臺的五一熱門城市旅游目的地
所以,城市的文化旅游比拼,需要拼流量,關鍵在于能否滿足游客的情緒價值,尤其是在假日黃金周這種演唱會與旅游最為火爆的時節……
當城市紛紛亮出“演唱會+”王牌:比的不只是誰有更多明星,而是誰更能讀懂人心。
或許,答案就藏在觀眾的心里,更在每座城市為歌迷點亮的那盞“歡迎”燈牌和“用心服務”里。
這個五一假期,你去看演唱會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