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現在都老齡化啦,“帶病生活”成了70歲往后老伙計們的日常。
數據說話,咱國內不少老年人得病的時間加起來能達到9.1年呢。
這不但考驗著咱生命的韌性,還考驗著咱生活的智慧。
我就琢磨著,這病纏身的,咋還能有尊嚴又有活力地過下去?
咱接著往下看,從那些真實例子中找答案。
一、接納現實,有跟疾病和解的勇氣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科李教授碰到過這么個事兒。
有個78歲的王阿姨,糖尿病纏身。
她死活不愿意打胰島素,就覺得靠控制飲食能把血糖穩住。
結果呢,病情是一天比一天糟。
直到有一天,她低血糖昏迷了,這可把她嚇得不輕。
從那以后啊,她才真開始學著和病和平共處。
每天雷打不動地測血糖,那血糖儀就跟她老朋友似的。
這李教授說的有道理,心理學家也發現,那些能接受現實的老人,免疫力可比那些整天焦慮的老爺子老太太高30%呢。
二、科學管理,穩住健康根基
用藥可得注意
咱65歲往上的老人,平均都得吃4.7種藥呢。
這藥吃多了,相互作用的風險可就高了去了。
上海一家大醫院的數據顯示,那些會規范用藥的老爺子老太太,并發癥的發病率能降低42%呢。
我建議啊,咱自己建個“藥物檔案”,記清楚每種藥啥時候吃,吃多少,吃完啥反應。
別到時候吃亂了,或者吃錯了。
運動有門道
中國醫大一院陳思嬌教授他們團隊搞了個“階梯式運動方案”,還挺有用的。
有點虛的老人呢,每天走上30分鐘快走就行;稍微重度的,就加點抗阻訓練;要是重度衰弱的,就坐著做做康復。
72歲的張大爺可堅持得不錯,每周三次打太極,三年都沒摔過一跤。
營養有講究
《中國老年膳食指南》就說了,咱每天吃的蛋白質,得有個量,按公斤體重算,得大于等于1.2克。
還有,深色蔬菜得占全天蔬菜量的一半。
杭州一家養老院搞了個“地中海飲食”試點,就這么一試,老人的平均認知功能都提升了18%呢。
咱平時吃飯,還真得講究講究營養搭配。
三、活出精彩,讓人生有滋有味
社交不能少
天津老年大學開了個“銀發創客班”,70歲往上的人能在里面學技術,開發產品。
真別說,那些老爺子老太太可厲害了,一共開發出12款適老化產品呢。
心理學研究也說了,保持社交的老人,抑郁的發生率能降低57%。
有朋友陪著,心情都好。
興趣能治病
83歲的趙奶奶,堅持每天寫毛筆字,這一寫就是三年,居然把《唐詩三百首》都寫成書法長卷了。
有藝術治療的數據證明,一直搞藝術創作的老人,疼痛的感覺都能降低34%。
這興趣愛好多好,既能打發時間,還能緩解疼痛。
養老新模式
上海還試點了個“時間銀行”互助養老,70歲往上、身體還挺好的老人去照顧那些失能的老人,之后就能兌換服務。
這么一來,那些參與者的社會價值感都提升了41%。
這既幫了別人,自己又有好處,多好啊。
四、家庭支持,家人是溫暖的靠山
情感溝通很重要
北京有個社區,專門開了“代際溝通工作坊”,教子女們怎么和老人好好溝通。
那些子女學了之后,老人焦慮的指數直接下降了39%。
一家人好好溝通,互相理解,老人心里就踏實了。
安全得多注意
衛健委統計了,70歲以上的老人,跌倒之后致殘率能達到60%。
這可太嚇人了。
在屋里裝個小扶手,地上鋪上防滑墊,這么一改造,跌倒的風險能降低45%。
安全問題可不能馬虎。
經濟得有保障
理財專家也說了,70歲以后,手里得留個6 - 12個月的生活費,以防萬一。
有保險公司的統計,買了醫療險的老頭老太太,平均醫療支出能降低28%呢。
這錢啊,該花的花,該省的省,得有個規劃。
五、在歲月中瀟灑前行
70歲可不是生命的尾巴,而是咱新生活的一個新開始。
就像杭州西湖邊上那個90歲還堅持每天寫生的老人說的:“生病有啥可怕的?可怕的是對生活沒了熱愛。”
咱學會了跟疾病和平共處,用科學的辦法維護健康,用積極的心態擁抱生活,就能在歲月的這條大河里,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這就是“帶病生活”的真諦,時間有限,但咱能把生活過得無限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