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與日本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臺灣自此落入日本人之手。
在清末,臺灣地區民眾以黃金、白銀、銅錢為流通貨幣,通行的幣種比較復雜。但由于是以金銀銅的重量為基本的價值衡量標準,總體來說貨幣流通體系比較穩定,多而不亂。
1915年發行的臺灣銀行券1元
日本人占據臺灣之后,發行了“臺灣銀行券”,強制臺灣民眾兌換使用,以此大肆搜刮臺灣民眾手中的財富。最早發行的臺灣銀行券是銀本位的,后于1904年又改為金本位。
1932年發行的臺灣銀行券1元
從1900年全面開始使用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臺灣銀行券在臺灣的實際使用年限達45年之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政府被迫執行《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按照要求將臺灣、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
由于戰后大陸金融狀況不穩定,出于各種復雜的原因,當時大陸流通的“法幣”不適合在臺灣流通使用。
1946年,臺灣銀行發行了“臺幣兌換券”,以代替此前日本人發行的臺灣銀行券,原先的臺灣銀行券按照1:1的比率收兌,全數予以銷毀。
1946年發行的舊臺幣50元
這個時期發行的“臺幣兌換券”,就是后來人們所說的“舊臺幣”,起初的舊臺幣是由上海中央印制廠印制,分批運來臺灣發行,1948年后由臺灣當地自行印制。
舊臺幣的票面比較統一,正面為孫中山肖像,背面為“驅逐荷蘭海戰圖”,各面值印刷顏色不同。
1948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當時的金融狀態幾近崩潰。臺灣受到局勢的牽連,也引發了劇烈的通貨膨脹,舊臺幣大幅度貶值。
1949年,臺灣的通脹仍然持續,臺灣當局于1949年6月15日發布了《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以及《新臺幣發行辦法》,被迫進行貨幣改革,開始發行“新臺幣”,舊臺幣按照40000:1的比率兌換新臺幣。
1949年發行的豎版新臺幣1元
我們稱此前的臺灣貨幣為“舊臺幣”,這個叫法也是相對“新臺幣”而得來的。舊臺幣票面上標注了比較明顯的“臺幣”字樣,而新臺幣則取消了這個設定。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國匪大勢已去。1949年12月7日,國匪政府遷往臺北,正式敗逃臺灣。
1987年發行的第四套橫式新臺幣100元
新臺幣起初為豎版,自1961年5月1日起改為橫版,并于1970年12月21日開始在票面上印“中華M國”字樣。到目前為止,橫版新臺幣共發行了五套,正在流通使用的是第五套紙幣。
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橫式新臺幣1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金門、馬祖、大陳這幾個地區雖然被國匪占據,但是這幾個地區和臺灣其他地方的貨幣不通用。臺灣銀行在這幾個地區發行了專用的紙幣,這些紙幣票面設計也與臺灣其他地區不同,標注了明顯的地區及專用字樣。
1950年發行的大陳地區專用5角紙幣
1955年02月07日,臺灣當局發表從大陳地區撤退的聲明,隨后炸毀大陳島上的設施,強迫居民離島遷移,解放軍收復了大陳島,大陳地區專用紙幣也隨之失去意義。
1972年發行的金門專用紙幣100元
1976年發行的馬祖專用紙幣10元
而金門地區和馬祖列島的專用紙幣一直持續使用到1989年9月1日,之后臺灣地區的貨幣就完全一致了。
1999年新臺幣發行50周年塑料紀念鈔
臺匪當局發行的紀念鈔不多,1999年發行了“新臺幣發行50周年”塑料紀念鈔,2001年發行了“辛亥革命100周年”紙質紀念鈔。
臺灣地區的鈔票的大體情況就是這樣,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我,本文錯漏之處也請指正,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