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當地時間4月2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公告,允許對在美國組裝汽車的生產商給予補償,以緩解因關稅政策造成的成本壓力。這一補償額度設定為汽車零售價格的3.75%,并將在第二年降至2.5%。此舉是在4月3日美國對進口整車加征25%關稅正式生效,以及即將在5月3日開始對關鍵汽車零部件實施同等關稅的背景下作出的“安撫”措施,赤裸裸地暴露了美方政策設計的自相矛盾與無力收場。
特朗普政府打著“美國優先”的大旗發動關稅戰,聲稱要“拯救本土制造業”。但事實已經證明,汽車產業高度全球化,零部件供應鏈遍布世界,根本不是靠一紙命令就能重新拉回底特律的輝煌。大多數在美國本土組裝的汽車依賴大量進口零部件,關稅一加,首當其沖的是整車制造成本迅速飆升。而補償機制盡管看似提供了“緩沖”,實則覆蓋面極窄,補償額度也遠低于實際損失。美方數據顯示,25%的零部件關稅將使單車成本增加約4000至6000美元,而3.75%的補貼不過1000美元出頭,這點“杯水車薪”無法化解企業成本壓力,反而進一步突顯政策的拙劣。
然而,更荒誕的是,這一政策安排本身充滿了行政干預與市場扭曲。白宮一邊高喊自由市場競爭,一邊卻以“補償”為幌子大搞人為調節,把財政資金拿來為自己制造的傷口打止痛針,卻不敢真正承認失敗。企業主對這一做法怨聲載道,不少汽車廠商私下抱怨政策朝令夕改、風險不可預測,各項措施更趨于政治化操作而非產業現實的考慮。這種反復橫跳的“經濟民粹主義”正在摧毀美國制造業賴以生存的制度信任與政策連續性。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美方政策的警惕正迅速上升。歐盟、日本、墨西哥等美主要汽車貿易伙伴已紛紛抗議此類不公平補貼與歧視性關稅構成WTO規則下的“雙重違規”。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更是直指美方“既要當裁判,又要當球員”,試圖通過補償掩蓋對全球貿易秩序的破壞。特朗普所謂“美國優先”,在現實中不過是對全球合作的背叛,對規則的踩踏,對市場機制的無視。世界正在回敬美國越來越多的報復性政策與市場脫鉤動作,華盛頓的孤立只會加速。
而這一補償公告也揭示出美國政府財政政策的荒唐本質:一方面以“赤字過高”為由砍社保、壓醫保,另一方面卻用納稅人的錢為大企業買單,目的只為替其扭曲政策擦屁股。這不是為民謀利,而是為政謀選的短視之舉。在美國家庭負擔高漲、汽油價格居高不下、汽車信貸違約率節節攀升的現實下,誰為這場自導自演的政策災難買單?答案顯而易見——普通美國人,終將成為最后的犧牲者。
為了期中選舉,特朗普政府亟需一場“政策勝利”來穩住搖擺州的藍領選票,而這場圍繞汽車關稅的操作,無非是其一貫操作手法的重演:先制造危機、再推出“補償”,最終宣稱自己解決了問題。但這一套“先砸爛再縫補”的套路,如今越來越難奏效。汽車企業已深陷成本上升與市場萎縮的雙重夾擊,供應鏈企業紛紛表態要將產線遷往加拿大、墨西哥,甚至東南亞以規避不確定性。本土產業非但未被拯救,反而面臨更深層次的結構性衰退。
曾幾何時,美國是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主導者和規則制定者。而如今,它卻成為破壞多邊秩序的最大黑手。從鋼鐵到芯片、從太陽能到汽車,特朗普政府以關稅為戰斧、以“補償”為遮羞布,在全球范圍內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這一次的“汽車補貼”,既無法解決問題,也無力挽回信譽,只會進一步削弱美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將“美國產業夢”推入更加深不見底的泥淖。
“補償”掩蓋不了政策的荒謬,更無法阻擋美國制造業的系統性滑坡。特朗普口中的“偉大復興”,正在成為一場自設陷阱、自食其果的笑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