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飛的車間里,鉚裝鉗工馮攀龍手持鉚槍,以每秒3次的頻率敲擊零件,金屬碰撞聲與戰機轟鳴聲交織成獨特的“青春進行曲”。這位“90后”伙,剛剛獲得2025年度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一項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頒發的中國青年最高榮譽,讓聚光燈投向航空制造一線的“大國工匠”。
以“五四”之名,獎章何以成色足?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自1997年設立以來,始終是中國青年群體的 “精神標桿”。這枚獎章的含金量,不僅在于其嚴格的評選標準 —— 候選人需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技能報國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更在于其代表的時代精神。2025 年,全國 103 名候選人中僅 30 人最終獲獎,馮攀龍作為來自航空制造領域的技能工人,與航天員朱楊柱、越劇演員陳麗君等各領域翹楚同臺領獎,“技能成才、技能報國”正深入人心。
在0.02毫米精度里錘煉時代匠心
回憶起 17歲那個夏夜,馮攀龍的眼神依然發亮。 “當紀錄片里的航空戰機騰空而起,機身在陽光下閃著銀光,我突然覺得這就是未來想干的事。”他至今記得,畫面中戰機撕裂云層的瞬間,“像一道閃電擊中了心臟”。從西安航空學院畢業后,馮攀龍選擇進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飛,成為一名鉚裝鉗工。
初入車間,現實就給了他“下馬威”:手工鉚接誤差需控制在 0.02 毫米以內,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三分之一。“第一次因為精度不達標報廢零件時,師傅沒罵我,只是說 ' 飛機上天后,每個鉚釘都關乎國家安全,關系到飛行員的生命安全 '。” 這句話讓馮攀龍從此迷上了 “和毫米較勁”。他把車間當課堂,午休時對著裝配圖鉆研,下班后用廢鋁片練習手感,手指磨出的血泡凝成老繭,見證著他一路從首席操作技師到四川省勞動模范再到“大國工匠”......
截至目前,馮攀龍帶領團隊累計完成技術革新、創新創效等16項課題,為公司節約生產成本1400余萬元。他提出應用“賽馬”機制、終孔裝配技術,通過優化前端裝配流程,大幅度提升了裝配效率和質量,還深耕于數字化裝配技術,賦能產業“智改數轉”,實現三維輔助投影、人機外骨骼等先進創新科技工程化應用,極大地保證了生產質量,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
成都,讓青年工匠更有為
“得益于成都對技能人才的重視,一場場技能大賽就像成長階梯,讓我們在比拼中蛻變,由‘工’變‘匠’。”馮攀龍感慨,2017年成都市百萬職工技能大賽,是他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高光時刻”。當時工作剛滿兩年的他,在賽場上脫穎而出。此后,他接連征戰第六屆四川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國技能大賽,均斬獲佳績。
一直以來,成都圍繞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細分領域籌辦勞動競賽,2023年度“百萬職工技能大賽”三級賽事共吸引1.3萬余家企業、116.2萬人次職工參與。5年時間,大賽累計培養出成都市級技術能手1700名,為近7100人提供了技能等級直接晉級的機會,這里不僅是技能較量的擂臺,更是人才成長的 “練兵場”。從央企在蓉項目勞動競賽到軌道交通“決戰500公里”專項比拼,從第七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的圓滿承辦到技術革新活動的遍地開花,廣大職工在拼經濟、搞建設中展現主力軍風采。
“量子傳感微型化”
不僅如此,憑借成都“揭榜掛帥”機制,2019年,馮攀龍以32歲的年紀牽頭承擔2000萬元級“量子傳感微型化”攻關項目。其中,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提供價值 1.2 億元的共享實驗室支持,讓青年科研人員能夠在頂尖設備上開展實驗,大大降低了科研成本和技術門檻,也讓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人才能夠挑起大梁,在關鍵領域展開攻關。
從住房保障的安居暖心,到技能培訓的成長賦能,再到經費補助的創新護航,成都面向人才和工匠量身定制的多層次政策體系,為青年構筑起堅實的發展后盾。而馮攀龍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傳幫帶動力——依托勞模工匠工作室培養20余名骨干,其中10人獲“成都工匠”稱號,真正實現了“一顆鉚釘帶動一片匠心”。
采訪結束時,馮攀龍向記者“炫耀”起當由自己參與制造的高端航空裝備模型機,鉚釘在陽光下襯得發亮。“這顆定位在機翼前緣,那顆守護著襟翼接縫......”他笑著說,“成都這座城市就像一架精密運轉的戰機,我們便如同這些鉚釘,只要找準自己的位置鉚緊了,就能和城市同頻共振,讓戰機翱翔于藍天。”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杜星婷 記者陳秋妤 供圖 受訪者視頻 詹妮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