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
讓我們一起關注那些用雙手和智慧
定義“勞動之美”的身影
徐州廣電聯合徐州市總工會
推出五一特別節目
致敬勞動者
今天 一起認識他們
全國勞動模范
國網徐州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中心地區監控班副班長王浩
全國勞動模范、國網徐州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中心地區監控班副班長——王浩,扎根電力一線29年 。從普通工人到國網首席專家,王浩用29年詮釋了何為工匠精神,以平凡之軀鑄就不凡事業,用創新與堅守守護每一盞燈背后的溫暖與希望。
這臺騰空而起的無人機 是楊臺變電站的“新晉巡檢員”, 它能夠靈活穿梭于室內外復雜環境, 巡檢難以到達的高處、隱蔽區域。
王浩說:“無人機可以在不接觸設備的情況下完成巡檢任務,避免人員攀爬或進入復雜區域,降低運維人員的勞動強度和安全風險,借助先進的人工智能和圖像識別技術,無人機能夠自動識別設備的異常情況,及時回傳設備畫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工作體驗。”
作為變電站室內外無人機視覺導航 自主巡檢技術的主創, 王浩讓無人機成為了運維人員 最高效的“工作搭子”, 而在他29年的一線工作經歷中, 這樣的科技創新項目他完成了30余個, 獲得國家專利授權50項, 取得的各類獲獎成果70項。
在電力行業, 配電網單相接地是最常見的故障, 王浩帶領團隊攻關十年, 研發出小電流系統單相故障快速定位及處置平臺, 已經在全網推廣應用, 減少電網及用戶經濟損失數千萬元。
王浩說:“ 我們設想下5分鐘和1秒鐘有多大區別, 5分鐘高鐵已經飛馳了3萬米, 急救病人可能錯過黃金4分鐘, 電網故障處置中 分秒都關乎工廠是否停擺 , 醫院手術是否中斷, 萬家燈火在持續熄滅。 我們研發的成果 正是將這5分鐘化作1秒鐘, 守護民生的“黃金窗口”。 我也更加堅信技術創新的終極意義 是讓每一份堅守都有溫度, 每一盞燈火都承載希望。 ”
作為江蘇工匠、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 王浩深知“獨木難成林”。 他關心青年員工成長, 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 編寫20多項標準規范 , 開發百萬字教材, 培養出30多名高級工程師、技師, 徒弟中8人獲徐州市勞動模范, 創新技術能手及五一勞動獎章, 班組更是摘得“全國工人先鋒號”桂冠。
王 浩 說 : “首先在技術上我會把自己知道的專業知識一點一點地講給他們聽,從基礎的專業知識到復雜的事故和故障處置,讓他們學扎實了。當然只講理論也不行,還得引導他們自己動手,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操作,怎樣檢查設備,遇到問題怎樣解決,我還會講述我的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挫折,干過的糗事,走過的彎路,把我的經驗教訓毫無保留的告訴他們,希望他們在成長過程當中能夠增加信心。 ”
徐州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中心劉灣運維班班長肖偉說:“他不僅是公司的驕傲,更是我們年輕人成長的燈塔。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將平凡做到極致的專業精神,他從不把經驗當作私有財富,組織成立了黨員聯合創新攻關隊,手把手教我們如何開展創新工作,這種成人達己的格局讓我們明白,勞模不僅是個人優秀,更是要讓周圍人一起發光發熱。”
徐工挖機數控加工核心工種帶頭人
馬陸
徐工挖機 操作工 馬陸, 從業16年,扎根生產一線,不斷創新突破,專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用一顆匠心,實現了從一名技校生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的轉變。
自2008年起, 馬陸從鉗工到設備安裝,再到數控機床加工 , 先后榮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江蘇工匠” “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徐工挖機數控加工核心工種帶頭人馬陸:“我剛進企業的時候,沒有任何的工作經驗。但是老一輩的產業工人他們身上那種不怕苦、不怕累、艱苦奮斗的勞模精神,確實深深的影響了我,有時候為了完成一個工作任務廢寢忘食。”
近期,他帶領團隊承擔了 徐工領航工廠非接觸式測量項目, 充分發揮一線產業工人優勢,攻堅克難。他 說: “我們這個非接觸測量是一項行業領先的技術,最直接的效果是把結構件產品測量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 ”
2017年, 公司為馬陸建立了技能大師工作室, 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專業技術能手, 培養了36名技師及以上人才。 近年來, 馬陸團隊累計完成攻關項目48項, 創造經濟效益超過2500萬元, 轉化形成的專利有5項通過國家認證,有5篇論文在國家級期刊發表,5項技術榮獲集團級以上科技進步獎。他說:“工作室成立到現在近十年了,讓我很欣慰的一件事就是我們工作室培養出了一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四名全國技術能手、更多人次的江蘇省技術能手、市技術能手等等。我也希望通過我的努力,我們的影響力,帶動更多產業工人追逐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徐州彭城七里城市更新有限公司物業工程部集體
當前,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項目已陸續開放,以“一軸穿千年”的格局,將散落的文明印記編織成完整的城市文化圖譜,成為解碼徐州“楚韻漢風+市井煙火”基因的核心脈絡,而這背后,是每一位匠人用心鑄造出的一座座文化地標。
五一前夕,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工程已經進入收尾階段。作為“彭城七里”上的重點項目,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將打造成全場景、沉浸式飲食文化博物館,項目規劃定位集合了地方文化傳承、地道美食、互動演藝和國潮文化沉浸式體驗等。
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作為文旅集團的重點項目,自接到指令以來,立刻組織精兵強將投入到一線生產工作之中,作為工程部,肩負著整個項目從規劃到交付的全方位管理重任。
自去年8月啟動以來,項目工程部每日穿梭于施工現場,大到工程整體進度把控,小到建筑材料的進場,事無巨細。
楊旭是徐州彭城七里城市更新有限公司物業工程部副經理,他告訴記者:“在項目建設初期,面對復雜繁瑣的工作內容,我們展現出了超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協調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各方面關系時,經常會遇到意見的分歧,但是我們總是能夠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知識,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保證項目順利推進。”
當老建筑遇上新使命,考驗的是建設者的智慧。作為更新項目面臨很多難題,需要一一協調、解決。
楊旭說:“項目涉及到很多舊改,外面有很多以前的地下管網,路線都不是特別清晰,那么在施工過程之中要增加很大的難度,和新的項目比多了很多繁瑣的流程,現場情況比較復雜。”
面對復雜繁瑣的工作內容,工程部展現出了超強的組織協調能力。項目部始終秉持著“質量第一、精益求精”的勞動精神,建立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定期組織質量和安全檢查,做好工程質量的“把關人”。
“我們每天在現場進行巡查,遇到問題及時解決,為了確保工作工程質量和進度,我們制定工作的倒排計劃表,按照工作進度表嚴格推進,保證工程質量。”楊旭向記者介紹。
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集萃了彭城美食煙火氣,一店盡享徐州70余家國潮美食,在設計風格上充滿國潮元素。
4月29日,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外觀已經正式落成,這座用匠心雕琢的文化容器,終將以勞動者的名義,向世界講述徐州的城市記憶。
楊旭和工程部的工作人員們表示,“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作為示范段上的一顆明珠,在建成之后,一定會成為徐州具有特色的文化名片。”
致敬所有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
徐州廣電記者 | 苗丹 胡珊珊 李晶鑫 孫智慧 馬得程 徐繼垚
編輯 | 李勇良
一審 | 劉楠 姚亮
二審 | 朱宸昕 許騰飛
三審 | 張清 孫劍
轉發+在看,告訴身邊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