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之間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原本規劃得非常順利,卻在蒙古國這里遇到了阻礙。
蒙古國的態度一直模棱兩可,遲遲沒有給出明確答復,導致項目無法啟動。
而哈薩克斯坦這邊卻表現得十分積極,主動表達合作意愿。
普京對此也感到十分不滿,畢竟這條管道對中俄兩國都意義重大。
中國方面也早已做好了充分準備。
最后關頭的變故:過境費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起初,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西伯利亞力量2號”通過蒙古是最優選擇。
從俄羅斯西伯利亞氣田出發,一路向南穿過蒙古,直接連接到中國華北地區,這條線路不僅距離最短,全程約950公里,而且地勢平坦,地質條件穩定。
無需翻山越嶺,工程難度低,投資成本也能大大減少,怎么看都是最佳方案。
對于蒙古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天上掉餡餅的機會。
什么都不用做,僅僅憑借“過境”就能獲得每年數億美元的收入,同時還能帶動國內基礎設施升級,比如鐵路、電網等,完全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然而就在項目即將敲定之際,局勢突然發生了變化。
在談判桌上,蒙古開始獅子大開口,不再滿足于簡單的過境費用,而是要求每年20至30億美元的高額過境費。
不僅如此,還附加了一系列條件,例如希望俄方出資修建鐵路、建設工廠,并提供技術轉讓。
這種態度讓談判氣氛變得異常緊張,俄羅斯方面的表情也開始變得嚴肅。
這樣的要價對中俄雙方來說無疑是極其不合理的。
俄羅斯正因烏克蘭戰爭遭受制裁,歐洲市場幾乎完全封閉,急需開拓東方市場以彌補損失。
此時蒙古趁機抬高價格,顯然讓人難以接受。
不過,這天價過境費可能只是壓垮合作的最后一擊。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對蒙古的信任已經逐漸減弱。
在全球地緣政治的大棋盤上,沒有人愿意將關鍵命脈交給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鄰居。
“第三鄰國”戰略的代價
蒙古夾在中俄兩大強國之間。
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多年來一直推行所謂的“第三鄰國”政策。
簡單來說,就是在中俄之外再尋找幾個可靠的盟友作為后盾,如美國、日本、韓國和歐盟,盡量做到誰都不得罪,維持平衡。
理論上這種策略并無問題。
但問題是,如果掌握不好平衡的藝術,很容易從“多邊外交”變成“左右搖擺”,尤其是在涉及國家命脈的重大項目上,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擔憂。
近年來,蒙古與美國的關系日益密切,似乎有意偏向“第三鄰國”。
2024年8月,蒙古總統呼日勒蘇赫在接待美國高官時公開表示,蒙古高度重視與美國的關系,愿意進一步深化“戰略伙伴關系”。
布林肯與呼日勒蘇赫
甚至美蒙兩國還提出了“第三鄰國”的新概念,硬是把遠隔萬里的美國拉近成為安全伙伴。
這種姿態自然引起了中俄的警惕。
隨著中美競爭加劇,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惡化,在此背景下,美國在中俄周邊的戰略意圖愈發明顯。
如果蒙古在此時表現出過于明顯的親美傾向,中俄自然會提高警惕。
更何況,外界一度傳言美國計劃在蒙古建立軍事基地,盡管蒙古官方隨后予以否認,但這一消息還是引發了廣泛討論。
對于中俄而言,這絕非小事,而是觸及國家安全底線的大事。
要知道,能源管道一旦建成,其運行周期往往長達幾十年,輸送的是國家命脈,承載的是戰略意義。
若將如此重要的設施交給一個政治立場隨時可能變化的國家管理,中俄必然寢食難安。
歐洲的“北溪”管道事件便是前車之鑒。
哈薩克斯坦的“接棒”:務實外交創造機會
就在這時,哈薩克斯坦迅速抓住機會,填補了空缺,成為了“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的潛在合作伙伴。
哈薩克斯坦本身便是中亞地區知名的能源大國,天然氣儲量豐富,油氣管網布局完善,這些基礎條件一展現出來,中俄便覺得很有潛力。
更重要的是,哈薩克斯坦一貫采取低調務實的外交策略,不像某些鄰居那樣動不動就提出各種苛刻條件。
它與中俄的外交關系也非常穩固,三方同為上海合作組織的核心成員,同時哈薩克斯坦還與俄羅斯共同參與“歐亞經濟聯盟”。
在眾多國際議題上立場相近,語言相通,合作頻繁,彼此之間互信程度較高。
面對這樣的機遇,哈薩克斯坦自然不會錯過。
能源部長薩特卡利耶夫公開表態支持該項目,并主動提出希望通過這條管道為本國北部地區供應天然氣。
薩特卡利耶夫
該地區冬季寒冷異常,早就期待能夠早日享受到溫暖的暖氣。
根據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透露,管道每年計劃輸氣450億立方米,其中100億立方米可能分配給哈薩克斯坦使用,實實在在的利益擺在眼前。
對哈薩克斯坦而言,這是三全其美的好事:既能穩定獲取過境費,又能解決自身能源短缺問題,還能進一步加強與中俄的合作關系,在區域博弈中提升話語權。
當然,將管道改道至哈薩克斯坦并非易事,挑戰依然存在。
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昂貴、耗時、復雜!
首要難題是成本激增。
原本經過蒙古的線路短小精悍,地形便利,現在轉向哈薩克斯坦,則需要繞一大圈,不僅路程加長,還可能穿越中亞的一些山區。
這樣一來,地質勘探、線路設計以及管道鋪設的難度都將大幅增加,資金投入也會成倍增長。
其次,工期將被延遲。
這不是簡單換個方向就能立刻開工的事情,需要重新進行可行性研究,走審批流程,簽訂合同,進行技術對接等一系列程序,最后才能真正動工。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通氣時間必然會推遲。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管網對接。
雖然哈薩克斯坦現有的管道系統較為完善,但要承受每年450億立方米的流量,現有設施恐怕難以勝任,必須新建或升級改造大量設備,這又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盡管存在這些困難,中俄兩國最終還是決定選擇哈薩克斯坦。
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在2024年12月底宣布,“俄羅斯已經開啟了經哈薩克斯坦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項目”,雖然補充說“可行性論證和談判正在進行中”,但方向已經明確。
參考信源
上觀新聞2024-12-26——俄副總理:已啟動輸華新天然氣管道項目
財經頭條2025-04-19——否決俄羅斯方案,繞過蒙古,中俄天然氣管道直通方案曝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