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扛起新使命 譜寫新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重慶全面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新聞發布會,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鄭陽華就相關情況進行介紹。
加快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一體推進“九治”攻堅
過去一年,重慶錨定加快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目標,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九治”攻堅,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提升全市域整體大美風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持續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鄭陽華介紹,重慶以“九治”為重點,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碧水更清,發布第6號總河長令,實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設美麗幸福河湖,長壽區桃花溪、梁平區銅缽河分別建成全國幸福河湖、美麗河湖,家門口的清水河畔成了老百姓休閑的“生態客廳”。2024年,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為優,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2年達到100%。
“為了讓‘氣’質更佳,重慶制定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方案,新增完成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項目37個,淘汰治理老舊車13.3萬輛,推廣新能源汽車25.3萬輛,2024年重慶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33天,PM2.5濃度下降8.4%。”發布會上,鄭陽華拿出這樣一組組數據,不僅如此,重慶還在全國率先推行建設用地土壤分級分類管理,針對不同等級和類別的地塊,分別采取調查、評估、修復等不同管理辦法,實現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連續4年保持100%。
三峽庫區腹心地帶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預計今年完成
“重慶加強生態保護修復,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鄭陽華介紹,重慶系統治山治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度達98%,預計今年全面完成。忠縣皇華島、石柱藤子溝實現美麗蝶變。
重慶還發布第4號總林長令,在全國率先出臺保障和促進林長制的地方政府規章,創新設立中心城區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四山”市級林長,搭建“智慧林長”平臺,森林覆蓋率保持55%以上;累計完成“兩江四岸”61公里濱江岸線治理,如今漫步江岸,花香鳥鳴相伴,市民健身休閑有了新選擇。
此外,重慶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運行國內首個區域性崖柏資源數據庫,為制定崖柏保護策略提供科學依據;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長江干流重慶段監測的魚類較禁捕以前增加1倍以上,曾經難覓蹤跡的長江鱘、胭脂魚、巖原鯉等珍稀魚類,如今出現頻率明顯上升。
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1314個、受益群眾80萬余人
“重慶注重綜合整治,加快打造全市域整體風貌大美。”鄭陽華介紹,重慶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通過修建下沉式綠地、擴大道路透水鋪裝面積等措施,強化雨水消納功能。專項治理餐飲油煙、噪聲擾民等“城市病”,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通過推動游攤規范經營,讓城市“煙火氣”不擾民;九龍坡區則通過“治噪者”噪聲監測治理系統精準管控“壩壩舞”音量,妥善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問題。
2024年,重慶餐飲油煙投訴同比下降49.2%,聲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86.5%,城市環境更宜居。同時,重慶大力實施千個巴渝和美鄉村示范創建行動和農村黑臭水體兩年清零行動,累計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1314個、305萬平方米,39個區縣基本實現動態清零,受益群眾80萬余人。
“在此基礎上,重慶堅持協同增效,大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鄭陽華介紹,重慶在全國率先印發“三線一單”,即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為基礎,將行政區域劃分為818個環境管控單元,實施差異化精準管控,將自然保護區等擁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劃定為優先保護單元,嚴格限制開發活動;把工業聚集區、城鎮規劃區設為重點管控單元,針對產業布局、污染排放等進行重點監管。
同時,重慶開展產業園區優化環評分類管理試點,針對不同污染程度、環境風險的產業實施差別化環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建成全國首個電力行業固廢循環利用中心,通過精細化分揀電力行業報廢物資,實現從廢舊資源到再生產品的高效轉化;強化碳市場建設,重慶在全國碳市場履約率首次達100%,重慶碳市場碳價升幅排全國8個試點碳市場第1、累計交易5299萬噸,以亮眼成績,為山城綠色發展注入澎湃“碳”動力。
在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上實現新作為
重慶深化體制改革,不斷完善超大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重慶長江干流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全線貫通,以經濟激勵為“杠桿”,撬動上下游齊心守護長江生態合力。
重慶加快建設“數字生態環保”體系,構建“巴渝治水”水環境管理大數據系統,匯集監測監控感知點達1.6萬余個,水環境問題發現及溯源時效由此前平均7天縮短為24小時以內,實現污染及時精準高效處置?,相關經驗向全國推廣,“巴渝治氣”“巴渝治廢”應用上線運行并逐步實戰化。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謀劃之年,也是美麗重慶建設從全面部署到縱深推進的重要之年。”鄭陽華表示,今年重慶將聚力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在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上實現新作為;健全以治水治氣治廢為牽引的“九治”生態治理體系,推進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健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長效機制,按時保質完成11項年度整改任務,推動3421件群眾舉報投訴辦結率達80%以上;推進國家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氣候投融資試點等工作,做強重慶碳交易市場,培育優化碳金融生態,推動排污權交易機制改革等,不斷厚植現代化新重慶綠色本底。
部門協作發力>>
重慶市水利局 :讓更多河湖成為群眾推窗見綠的“幸福日常”
近年來,重慶實施了幸福河湖建設“百千行動”,當前進展如何?下一步有什么計劃安排?
重慶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剛勇介紹,幸福河湖建設以來,重慶聚焦“河湖安瀾、生態健康、親水宜居”等7個方面,制定《重慶市幸福河湖評價指標體系》,讓重慶市幸福河湖建設具象化。以河長制為抓手,推動永川臨江河、長壽桃花溪建成全國幸福河湖,云陽長灘河、開州漢豐湖等16條河湖建成重慶市首批幸福河湖,一幅幅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待的幸福河湖畫卷正徐徐展開。
總體來說,河湖面貌“顏值更靚”,處置岸線亂占、水面污染、污水偷排直排等問題13萬余個。河湖生態“效益更顯”,一批兼具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幸福河湖逐漸顯現。群眾親水“感受更好”,在人口密集河段先后建成休閑廊道、濱水空間等親水節點188處,老百姓能更方便在河畔湖濱漫步休憩。
下一步,重慶將加快推進幸福河湖建設,讓更多河湖成為群眾推窗見綠的“幸福日常”。首先是全域推進建。重慶將滾動開展全市幸福河湖建設實施、復核評估,到2025年年底全市累計建成幸福河湖50條。同時還將編制《重慶市幸福河湖建設實施方案》,綜合考慮河湖自然稟賦、人文條件、項目生成等因素,建立到2035年前的幸福河湖建設清單庫,形成近期可實施、中期有儲備、遠期能接續的幸福河湖建設科學布局。
重慶市林業局: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 更“提質”“興業”“利民”
“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是增加江河兩岸植被覆蓋、增強生態防護功能,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重要舉措。自2021年啟動以來,重慶已實施新造林和森林質量提升165萬畝。
近年來,重慶在“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上,有哪些具體舉措?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建設過程中,我們重點抓住‘三個強化’。”重慶市林業局總工程師張曉勇介紹,在強化分類施策方面,重慶因地制宜加強峽谷生態屏障類、淺丘產業生態屏障類、城鎮功能生態屏障類“三類”分類指導,初步構建起從山頂到江河的系統保護修復治理格局。
在強化要素保障方面,累計完成農村“四旁”植樹、疏林地、宜林地及灌木林地造林43.48萬畝。持續夯實種苗基礎,建成林木良種基地、優良鄉土樹種采種基地、保障性苗圃50個,年產優質苗木3500萬株,保障項目順利推進。
在強化惠民富民方面,堅持增效益與興產業同步推進,立足區域特色、資源優勢,依托項目建設發展柑橘、荔枝、脆李等特色經濟林40余萬畝,打造出巫山紅葉、萬州“水上森林”、北碚八橋疊翠等眾多生態美景,提供務工崗位上萬個,讓當地林農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山上增收。
下一步,重慶將把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加注重“提質”“興業”“利民”,重慶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工作:首先是挖掘潛力拓空間,統籌耕地保護和生態安全,進一步拓展造林綠化空間,實施營造林100萬畝。其次,創新發展顯特色,利用零星間隙地開展“小微綠化”,將原本被忽視或閑置的空間利用起來,增加綠色植被覆蓋。再是盤活資源增效益,抓住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展機遇,創新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機制,進一步推進林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全市綠色貸款余額達9752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綠色貸款余額9752億元,占全市各項貸款余額的15.8個百分點。
重慶是全國首個全省域覆蓋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如何讓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強引擎”?
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蘇陽介紹,2024年以來,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和市委、市政府的統籌指導下,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首先是構建分類推進機制,夯實改革基礎。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建立了“統籌部署——分類推進——考核評價”閉環機制,聯合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制定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等36項年度重點改革任務。其次是深化項目融資對接,提升改革質效。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出臺《金融支持重慶工業綠色發展十條措施》,實施金融服務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工程,累計支持8個循環經濟示范基地、170家綠色工廠建設。綠色金融支持的銅鑼山礦山公園入選聯合國生態修復和全國山水工程典型案例。第三是創新轉型金融實踐,拓寬改革邊界。針對高碳企業轉型融資需求,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聯合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委等部門加快轉型金融標準試點落地,推動轉型金融擴面提質。
蘇陽表示,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將深化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協同發展,強化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迭代升級“長江綠融通”系統,推動綠色貸款余額突破1萬億元。探索創新碳賬戶與轉型貸款聯動機制,推動農業轉型金融與鄉村振興有效融合,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低碳轉型。
上游新聞記者 張皓 攝影 張錦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