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青臺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魏青利:綻放田野的鏗鏘玫瑰
河南日報記者 曹萍
在位于鄭州西郊的碧沙崗公園,郁郁蔥蔥之中深掩著一個靜謐的小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4月19日,魏青利帶著記者走進了位于院落后方一棟古樸的二層小樓。
“這是我的辦公室,經常不在這兒,所以有點亂。”魏青利麻利地收拾著沙發,一邊把記者讓進了屋內。
正如她自己所說,魏青利安穩地坐在辦公桌前的時間不多,而遠在周邊郊縣或建設工地的考古現場,才是她常年的辦公地點。
“眼下正在滎陽清靜溝遺址進行發掘,已經進入比較關鍵的時候,基本每天都在現場盯著。”魏青利語速很快,言語間透著干練利落。
魏青利(右一)在考古發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今年是她踏入田野考古的第18個年頭,曾輾轉眾多配合基礎建設的發掘現場,參與過滎陽青臺遺址等重大考古發掘,見證北斗九星天文遺址等重要發現。
在外人看來,田野工作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挖土,還要經受寒冬酷暑的考驗,十分辛苦。但每每問起魏青利,她的答案永遠是,“我很享受”。
“頭頂藍天、腳踏黃土在廣闊的田野中進行考古發掘,那是一種與歷史和古人的對話,是考古最迷人的地方。”她的字典里從來沒有辛苦,只有熱愛。
從前期勘探準備、制定作業方案到實地開展發掘、文物檢測分析和保護,再到后續科研,作為執行領隊,魏青利笑稱自己其實就是考古工地的“工頭”,“不僅有確定發掘方向、遺跡辨認等專業事情,還要協調團隊200多人的吃飯生活、與當地居民配合、工地用電用水等各種瑣事”。
每天一到現場,魏青利就開始轉探方,跟每個“方長”交流挖掘進度和下一步安排。“要保證大家基本保持一個進度,在同一個土層作業,才更容易發現或分析遺跡現象。”她解釋說,遇到不容易辨認的跡象,就跟大家一起仔細刮面畫線,尋找線索。
全方位把控一個考古發掘現場,得益于魏青利扎實的專業積累和多年的一線磨煉。干考古,她其實是半路出家,甚至有些誤打誤撞。考研的時候,她從歷史教育專業轉到考古,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卻意外地“一見鐘情”,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賽道”。
“吸引我的是那種新鮮感,慢慢地逐步揭秘、還原不為人知的歷史的過程。”魏青利與考古是一種雙向奔赴。
她沉浸其中,不知疲倦地學習、實踐。“她特別好學好問,實習的時候有什么不懂就找老師請教,自己的探方挖完了,中午不睡覺也要跟著去別人的探方里看看。”當年一起實習的同學,回憶起魏青利都印象深刻。
正因為如此,讀研二的魏青利早早在一些考古發掘中獨當一面。畢業后,她進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啟了專業田野考古的歷程。
“最初的幾年主要是配合城市建設,做一些考古發掘,雖然沒有特別大的項目,卻見識了各種類型的考古現場,應付各種情況。”魏青利說。
幾年之后,魏青利迎來了考古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滎陽青臺遺址。在滎陽枯河北岸的一處崗地上,5300年前,先民們在這里居住、生產和生活。在青臺遺址考古領隊顧萬發的帶領下,魏青利作為執行隊長,歷經4年和團隊成員在這片土地上辛苦探尋。
驚艷全國的北斗九星天文遺跡就是在這里發現的。“最初是在兩個相鄰探方里發現了7個陶罐,因為擺放沒什么規律以為是甕棺,想著能從中找到一些關于絲綢的線索。”魏青利起身在本子上邊畫邊講,說故事一般娓娓道來,后來領隊過來一看,認為是北斗九星,讓我們把探方之間的隔梁打掉,果然又找到兩個陶罐,這時北斗七星的排列形狀清晰可見。
后來,經專家論證,青臺遺址發現的北斗九星天文祭祀遺跡是目前國內保存現狀最好、最早的有關北斗九星天文現象。
這片土地對于考古人員的珍貴回饋不止于此。仰韶文化中晚期的3重環壕、3處近400座展現文化融合的公共墓地、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甕棺葬、中原地區史前最早的土坯墻體……一大批重要發現在考古人員一鏟一鏟的揮動中重見天日,勾勒出數千年前中原先民鮮活的生活圖景。
“你永遠不知道黃土之下有什么驚喜,會刷新我們的認知、豐富歷史的細節,當然有時候也可能會沒有收獲,這就更需要甘坐冷板凳的堅持。”魏青利說。
目前青臺遺址現場發掘已經暫告一個段落,但大量的文物修復、繪圖、資料整理、學術研究等工作仍在繼續。“學術研究和考古發掘一樣重要,只有研究透了,才能真正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魏青利和團隊成員見縫插針地在做著這些事情,每個星期都少不了要熬個大夜。
經常熬夜加班、在考古現場風吹日曬,但魏青利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般皮膚黝黑、粗糙。“到現場都是戴上兩個帽子,回來也會經常做面膜,考古也不能不要形象嘛。”她哈哈大笑。
是啊,她是考古人,更是一個愛美的媽媽。魏青利的女兒今年要中考了,她每天都會往返于家和考古工地,哪怕晚點,也要回家陪陪孩子。
“我不管走到哪兒,看到好玩的、有趣的都會拍下來發給女兒和家人,有時把我們考古現場拍下來,給他們說說我們的發現。”魏青利興奮地向記者展示著手機里的照片,她和家人相處時融洽、歡快的畫面就在眼前。
家人眼中,她享受工作、熱愛生活;同事心中,她摯愛考古、專業精湛,為考古付出了很多。但在魏青利看來,自己從考古中得到的更多。
“每一次開車出城,來到考古現場,內心就無比寧靜踏實。”魏青利眼中有光,考古是讓我們看見歷史的那雙“眼睛”,我會堅守在這里,希望有更多發現去揭開歷史真相、還原歷史場景。
【記者手記】
為心中所愛扎根田野
考古于常人的想象中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是風吹日曬、拋家舍業,異常辛苦。然而,無論是堅守一線20余年的王咸秋,還是要更多兼顧家庭和工作的魏青利,在他們的講述中,并未過多提及辛苦,反而更多的是對考古的深深癡迷和熱愛。誠然,野外考古一定不輕松,但在他們眼里這些都已微不足道。
在這些青年考古工作者的身上有著一種令人欽佩的特質,那就是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初心,相信這也是一代代考古人的特質。擇一事、終一生。正是他們的熱忱堅守、接力傳承,才讓中華文明瑰寶更好地呈現于世,讓我們不斷領略“何以中國”的文明密碼。
來源:河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