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拂過贛縣區江口鎮旱塘村,數畝荷塘碧浪翻涌,孩童笑聲與農莊柴火灶香氣,交織成一首“田園詩”。
扎根于此的荷花塘農莊,用十五年光陰,從一片荒地蝶變為年接待18萬人次的鄉村旅游景區,書寫了一曲創業與振興交織的動人樂章。
田園夢
上個周末,20多個系著紅領巾的孩子,赤腳站在田埂上,褲管高高卷起,露出沾著草屑的小腿。帶隊老師吹響哨子,泥浪翻涌的水田里。現場的“農民老師”直起腰,手里攥著翠盈盈的稻苗,沖孩子們招手。
“腳丫要像鴨子劃水,慢慢往前趟!”示范老師在泥漿里踩出兩行腳印,五年級學生樂樂第一個跳下水田,涼絲絲的泥漿瞬間漫過腳踝。孩子們走進水田,頓時漾開此起彼伏的尖叫與歡笑,驚飛了田埂上歇腳的白鷺。
這是江口鎮荷花塘農莊研學基地里,孩子們正在體驗農耕文化的場景。荷花塘農莊距離贛州市中心城區30分鐘車程,集賞、玩、學為一體,不僅有傳統農耕體驗,還有特色鄉土游樂、農家美食,游者可賞田園風光,親近自然,享受寧靜與清新。
荷花塘創始人劉大康,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末,是土生土長的江口鎮旱塘村人。2010年,在外打拼的他,帶著對故土的眷戀回到旱塘村。他毅然抵押家產,創辦贛南首家田園式農莊。
“城里人渴望回歸自然,鄉親們需要就業機會,這就是我創業的初心。”劉大康內心世界,深藏著對農耕文化的向往和思考。
振興情
走進荷花塘,城市與鄉村的邊界在此消融。孩子們赤腳踩進水田,在“插秧大比武”中感受粒粒皆辛苦;企業團隊揮汗挑戰“渾水摸魚擂臺賽”,在協作中重拾凝聚力;研學少年推石磨、打米果,指尖流淌著千年農耕智慧。從春種秋收到荷塘捉鴨,20余項特色活動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
農莊讓鄉村“活”了起來,也讓農民口袋“鼓”了起來。老黃是旱塘村人,今年60歲,是村里的脫貧戶,在農莊工作已有10年了。每月工資加提成,收入超過3000元。他心懷感激地說:“家門口工作,既能照顧老人小孩,月收入還能存下養老。”聾啞員工小彭,在農莊工作11年了,每月收入2599元。她用手語比劃:“這里沒人嫌棄我,工資夠供孩子讀書。”
忙碌的荷花塘,有一支“農民團隊”,他們有的是專職員工,有的是兼職員工,加起來35人,其中大部分是脫貧戶。他們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荷花塘用“家門口就業”,托起了鄉親們的幸福。
力量源
劉大康清晰記得,剛創業那幾年,經驗不足、游客量少,資金壓力大,一時間出現了入不敷出的狀態。但在江口鎮黨委政府,還有親友的共力之下,荷花塘農莊注入了“力量源”,逐漸走上了正軌。
“剛開始沒經驗,總會遇到各種難題,政府領導一直很關注我們。”劉大康心懷感激地說,“我們當地政府現場調研后,就將我報送到各種培訓班,贛州農校、江西生物科技學院、江蘇華西學院,這些培訓經歷收獲了很多。”
當劉大康遇到資金難題時,江口鎮黨委政府第一時間與銀行溝通,協助他辦理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貸款,獲得了100萬發展資金。當景區知名度不足時,當地政府領導聯系媒體、團體幫忙宣傳,提高荷花塘農莊影響力。
“當時那100萬貸款,對我們來講真是雪中送炭!”劉大康對此一直記憶猶新,“這筆‘及時雨’的貸款,讓農莊擴建了鄉土游樂園,增設了研學基地,逐漸形成‘農耕體驗+鄉土游樂+生態美食’的立體模式。”
繪藍圖
在政府“點線面”聯動策略下,荷花塘的溢出效應日益顯著。以農莊為核心,周邊六個村莊興起10多家農家樂、民宿,形成特色經濟圈;富硒蓮子種植基地帶動200余農戶增收,家庭農場凝聚起多家新型農業主體。
“我們通過荷花塘探索出‘能人返鄉+產業造血’模式,讓鄉村從輸血式扶貧轉向可持續振興。” 江口鎮鎮長王位國坦言。
如今的荷花塘,榮譽墻上掛滿“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省級科普教育基地”等20余塊牌匾,但最讓劉大康自豪的,是研學少年在田埂上寫下的日記:“原來泥土里藏著比手機更好玩的世界。”
未來,農莊將深耕“小而美”路線,建設露營基地,開發非遺手作課程,讓這片土地繼續生長希望。
夕陽西下,荷塘泛起金色漣漪。這座承載鄉愁、孕育希望的田園綜合體,正以最質樸的方式詮釋鄉村振興的真諦——讓土地煥發生機,讓鄉親安享幸福,讓傳統照亮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