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順風車這事,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有人當副業(yè)賺外快,有人當社交順便搭把手,但更多人體驗過后直搖頭:“掙的是碎銀子,操的是賣白粉的心。”
最開始入局的人,基本都被“順路賺錢”的噱頭吸引。上下班多載一個人,油錢還能分攤點,甚至有人幻想“每天多賺百八十,月底換輛新車”。可真上手才發(fā)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拿北京郊區(qū)司機老張來說,他每天通勤40公里,順路接單平均每月多賺600塊,但得搭上早晚各兩小時——這時間夠他送兩趟外賣,賺的還比順風車多三成。
順風車車主最怕的不是跑長途,而是“被綁死”。平臺派單邏輯像抽盲盒,明明家住燕郊,系統(tǒng)偏給你派亦莊的單子,繞路三十公里不說,乘客還覺得“順路就該送”。更糟心的是臨時加價——上周老李接了個跨城單,談好價格150元,結果臨走前半小時乘客突然說要加50,不然取消訂單。老李一算,空跑回程油錢都不止這點,只能認栽。
有人覺得順風車是“人形出租車”,恨不得讓你幫忙搬冰箱、接送孩子、順路捎快遞。有回老劉車上坐著個姑娘,上車就指揮:“師傅靠邊停,我男朋友在前面便利店。”等了十分鐘不見人,姑娘又改口:“算了,你送我們去高鐵站吧。”老劉心里暗罵:這哪是順風車,簡直是免費代駕。
平臺今天搞“早高峰沖單獎”,明天改“夜間服務分”,司機永遠跟不上節(jié)奏。最坑的是“幽靈判罰”——明明按導航走,系統(tǒng)卻判定繞路,申訴時客服只會機械回復:“請遵守平臺規(guī)則。”有司機吐槽:“開順風車三年,車技沒長進,罵平臺的話倒是練出花來。”
遇到奇葩乘客最考驗心理素質。有次老周載了三個醉酒青年,半夜在高速上又唱又鬧,導航都聽不清。更驚悚的是女乘客中途要求改道去偏僻路段,老周硬著頭皮開過去,后背全是冷汗。事后想想,平臺連“行程分享”功能都藏得深,真出事靠誰兜底?
能堅持下來的車主,要么有固定通勤路線,要么純粹圖個樂子。就像上海司機老陳說的:“我每月多賺800塊,但得忍受乘客的指揮、平臺的規(guī)則、運管的抽查。說白了,這就是用時間換零花錢——你要說值不值?不如問你愿不愿意每天少睡倆小時。”
順風車車主的體驗,像極了夾心餅干里的夾心層:乘客覺得你該服務周到,平臺覺得你該多接單,運管覺得你該合法經營。最后車主只能自嘲:“我們不是司機,是免費的社會實驗志愿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