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官網就曾發布一篇文章,作者為王辰,圍繞“何為‘4+4’模式”、“ ‘4+4’模式之妙處”、“協和為何要堅定地率先推行‘4+4’模式”等三個方面,詳細解讀“4+4”學制臨床醫學教育模式。
王辰曾表示,要打破此前醫學教育主要基于生物學的局限,體現醫學本源的多學科性,把多學科基因植入醫學機體,需要有理科、工科乃至人文、藝術學基礎的人才,培養大醫學人才,建設新醫科。
“4+4培養模式”指的是,4年非醫學本科+4年醫學博士,借鑒美國MD培養體系,初衷是吸納多元背景人才,推動醫學交叉創新。
最近,在協和中日友好醫院肖醫生出軌事件中,借“4+4”出道的董襲瑩,就被大家盯上了。比起那桃色新聞,她的故事更讓人細思極恐。
這位“董小姐”可不得了。作為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類似于北大青鳥學院)經濟學本科出身的學生,一路綠燈進入協和“4+4”項目,博士論文僅30頁,在校期間的學術論文橫跨消化內科、神經外科、腫瘤、婦科影像等多個領域,更是堪稱“傳奇”。這到底是醫學天才,還是特權運作的結果?
這些人在美國進不了醫學院,在中國考不了進協和醫學院的分數,卻通過四加四這種途徑進去,完全就是一個漏洞。
當然,這個漏洞可能就是故意的。
我們最頂尖的醫學院“4+4”,對標的是美國家庭醫生的培訓制度。像“董小姐”這樣的“熱愛醫學”的跨專業天才,可以直接進入最頂尖的醫院,參與指南的編寫,未來指導全國醫生的治療方案。
然后我們大部分的醫學生,對標的是美國高精尖醫生的培養模式,擠破頭都很難進三甲醫院,未來學習還要學習“董小姐”們制定的臨床指南。
給普通人推規培,給權貴門閥子弟推4+4(實際上是0+4),醫學學制到底需要延長還是縮減,靈活劃線,全看身份。可謂既需要牛馬又需要捷徑。
現在國內的各種招考、應聘,如果沒有公開硬性的考試,基本可以默認是為了開后門。高考就不說了,就算公務員考試也有各種蘿卜坑之類的事情,但是你得先考過硬性的筆試,至少智商能力有個基本的下線,如果沒有硬性的考試門檻,基本就約等于為了給一些智商不到100的人開后門,而且只會越塞下限越低,然后通過各種資源包裝的很牛逼。
就和拿螃蟹去陽澄湖洗澡一樣一樣的。
如果寬入寬出沒有任何監督,你說得再好聽,你動機再「單純」,難免最后都會淪為少數人的綠色通道,都是對其他醫學生的霸凌,更是對無數普通患者的草菅人命。
首都醫科大學原校長饒毅也曾發文批評協和任人唯親:“雖然洋氣的協和含著金勺子出生,后來也有國家很突出的支持,有些方面長期領先是事實。但它也有不可否認的因為不爭氣而落后的情況,不可否認有下落的一些點,包括不可謂很輕的任人唯親問題。
腐敗一開始是效率問題,最后一定會發展成質量問題。
一開始可能人員素質差距不大,后來“董小姐”這樣的阿貓阿狗都塞進來,就會造成質量迅速下降。
企業也是如此,內部腐敗不查,一開始只是影響一部分效率,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是,人的胃口越來越大,普通的利益已經滿足不了,只好把產品質量下降去要更多的利益。
不過,也有醫生朋友說,如果去三甲醫院,不必太擔心會遇到“董小姐”給你看病。因為這些高端關系戶很少會在一線干苦活累活,都是來鍛煉鍍金之后就高升做管理崗位。在一線熬夜加班、做實驗做數據、治病救人的苦活兒累活兒,都是給5+3+N的普通醫學生牛馬們干的。
很簡單,董小姐們學醫、讀博,是為了治病救人醫者仁心嗎?
肯定不是啊。
這些二代/三代們,去協和這樣頂級的醫學院,參加4+4學醫讀博,很可能并不是為了當醫生,只是將拿到名校醫學博士,當了成往高處跳的跳板、為以后鋪路。
相比之下,華為公主姚安娜只是在娛樂圈演演戲,被觀眾罵演技差也從來不反駁,是不是可愛多了?
協和"4+4"模式要想真正獲得認可,必須用嚴謹的培養過程和過硬的畢業生質量來證明自己。“董小姐”這樣的傳奇故事,還是越少越好。今天不為寒門學子發聲,明天就會淪為天龍人的墊腳石。我們想要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