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逸 報道 | TOP電商
格力走進了“死胡同”?
最近,格力公布了一份瞬間將其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財報。
當這份財報擺上臺面時,吃瓜群眾紛紛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氣:格力到底怎么了?董小姐的“鐵腕”還能撐多久?
先來看格力的“成績單”:2024年格力營收1891.64億元,同比下滑7.26%,創下疫情后首次負增長;歸母凈利潤卻逆勢增長10.91%,達到321.85億元。
圖源:微博
乍一看像是“賺得盆滿缽滿”的典范,但細究成本結構,銷售費用同比暴跌34.11%;管理費用也砍了7.41%,營業總成本也同比減少9.31%。
砍營銷、縮開支,硬生生從成本里摳出利潤,這操作堪稱“斷臂求生”。
但問題來了,當“省錢”成了主旋律,格力的未來還能靠什么續命?
更引人注目的是,格力對多元化轉型的孤注一擲。
曾經的空調專賣店紛紛改頭換面為“董明珠健康家”,從冰洗廚電到血壓計、霧化器,甚至售價高達9800元的“雙面女王美容儀”......
格力正試圖用“健康化、智能化”的標簽,撕掉“空調巨頭”的單一身份。
不過,這些跨界產品的市場表現卻有些耐人尋味:
財報里,被高調宣傳的雙面女王美容儀,在小程序里銷量為3820臺,好評率甚至達到了100%;但京東旗艦店卻給出了僅售出3臺的尷尬數據。
這堪比“賣家秀”和“買家秀”的反差,暴露了消費者對“格力醫美”的不信任。
更尷尬的是,智能裝備業務營收暴跌36.68%,工業板塊增長幾乎停滯,海外市場雖增長13.25%,但占比僅14.91%。
顯然,格力的多元化步子邁得太大,卻沒能踩準節奏。
如果說格力的轉型尚在摸索中,那么董明珠的薪酬則成了輿論的“靶心”。
2024年,70歲的董明珠以1437.2萬元的稅前年薪,再度蟬聯格力高管薪酬榜首,較上年增長18.41%。
圖源:微博@梨視頻
更令人咋舌的是,她持有的超1億股格力股票,僅分紅便能入賬2億元。
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格力員工人均年薪為16.85萬元,同比僅增長2.65%;不足董明珠薪酬的1/88。
這組數據的對比,直接讓網友炸開了鍋:“公司賺少了,老板賺多了?”“董總這是給自己發‘轉型辛苦費’?”
事實上,薪酬對比能引起這么大的爭議,與董明珠的“個人IP化”操作脫不下干系。
今年2月份,全國格力線下店集體更名“董明珠健康家”,直播間也貼上“董明珠”標簽,為此股價應聲五連跌,市值蒸發近千億。
這種綁定,讓人想起她昔日的狠話:“格力手機開機畫面必須是我!”
結果怎么樣?
手機業務慘淡收場,如今重蹈覆轍,難免讓人捏把汗。
而格力陷入如今的困境,早有伏筆。
2024年10月31日,格力電器披露的2024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格力營業收入1467億元,同比下降5.34%。另外,第三季度單季,營業收入僅為469億元,同比下降15.84%。
圖源:格力
而老對手美的則憑借智能家居和海外擴張,前三季度營收規模已是格力的兩倍多(3203億);小米空調更是異軍突起,銷量暴漲55%,甚至直接對標行業龍頭大金,把格力晾在一邊。
另外,格力引以為傲的中央空調市場,2024年國內銷量同比下滑20.3%,而小米的米家中央空調Pro已于今年2月發布,這把尖刀將直指格力腹地。
董明珠曾放話“小米空調不行”,如今倘若一不小心就會被雷軍“反將一軍”。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財務數據的“財技”也頗耐人尋味。
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的“神操作”讓利潤表光鮮亮麗——前者暴跌34.11%,后者靠利息收入“躺賺”23.92億元。
圖源:格力
這種“類金融化”的盈利模式,在制造業中實屬罕見。
更燒腦的是應收款項融資的“騰挪術”。
2024年上半年終止確認金額高達350億元,通過應收賬款提前變現美化現金流,負債率從71.3%驟降至61.55%。
對此,業內人士戲稱:“格力這是把制造業玩成了金融游戲。”
在筆者看來,董明珠的“霸道”人設,同樣會影響格力的營收。
2023年3月,董明珠曾建議立法對員工跳槽行為收取培訓費,她表示:“他覺得你這里工資低,別人給他幾倍的高薪他愿意走,但是我覺得這個要立個法,因為你在我這干了十幾年,我培養了付出了那么多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你拍了屁股就走人,那你下一個單位最少要賠償我的培訓費。”
此話一出,全網皆驚。有網友就表示:“原來董小姐這么小肚雞腸,一個員工離職翻來覆去講,怪不得最近幾年我都是買美的小家電。”
今年初,又有傳言稱,“董明珠被停職審查”,雖然格力火速辟謠,但股價仍暴跌2.39%。
到了4月22日,董明珠又在2025年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上說出了極具爭議的“海歸間諜論”:“絕不用海歸派,只在國內高校培養自己的人才!海歸派里可能有間諜,不知道誰是誰不是。”
“海歸間諜論”一出,董明珠和格力又一次成為了輿論焦點。
隨后,各大媒體紛紛點名。
《新京報》直指董明珠的言論“背離常識”,與明星企業掌門人應該有的廣闊視野和格局并不匹配。
《經濟觀察報》則是批評,董明珠的“間諜論”令人害怕,并指出,很多企業家用“資本家”、“間諜”等詞匯搶占輿論高地,其實是企業發展存在困境和焦慮的表現。
這種“口無遮攔”的樣子,讓投資者憂心忡忡:“董明珠之后,格力還剩什么?”
分紅,或許是格力眼下唯一的“甜頭”。
2024年擬每股派現3元,總額超百億,試圖用真金白銀留住投資者。
但現金流凈額腰斬47.93%、貨幣資金縮水8.22%的現實,讓高分紅顯得像是“竭澤而漁”。
回看董明珠之前的豪言壯語——“好電器,格力造”。
如今的格力卻更像在“好故事”與“硬現實”之間掙扎。
從空調到美容儀,從“鐵娘子”到“董店長”,格力的每一次轉身都伴隨著陣痛。
當董明珠的個人光環逐漸掩蓋品牌底色,當財務技巧取代產品創新,這場“一個人的戰爭”還能打多久?
或許,答案就在2025年財報的下一行數字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