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這東西,就像天氣一樣說變就變。2025年開年,大家還在討論“消費降級”、“通縮壓力”,結果到了年中,風向突然一轉。滿大街的商品價格都在“跳水”。
這年頭,連車厘子都能自由了,你說魔幻不魔幻?
這一期就來盤一盤,從6月開始,除了房價之外,還有哪些東西要加入“降價大禮包”。(友情提示:看完可能既想省錢,又想嘆氣。)
01、房價跌麻了,但還沒跌透
這兩年買房的人,最怕聽到的詞就是“腰斬”。
有網友吐槽,2023年在二線城市買的婚房,總價180萬,首付掏空全家積蓄,月供8000多。結果現在同小區同戶型掛牌價直接砍到110萬,還送車位,“感覺自己像在還一個永遠填不滿的坑”。
為什么房價還在跌?說白了就倆字:過剩。
數據顯示,2024年底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超過7.5億平方米,開發商手里的住宅用地還能蓋70億平方米的房子,這得賣到猴年馬月啊?
再加上年輕人流行“不婚不育不買房”,現在連一線城市的房東都開始主動降價求成交了。
不過專家也提醒,別看價格低,三四線城市的房子千萬別碰。有個段子說得好:“你以為抄底了,結果底下還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面還有地殼”。
02、海鮮“白菜價”
誰能想到,曾經高不可攀的帝王蟹,現在超市特價199元/只?自從2023年日本啟動核污水排放,海鮮市場就一蹶不振。青島的海鮮批發商老李說:“三文魚價格跌了40%,但來問價的都是做貓糧的”。
更扎心的是消費觀念轉變。
95后小林的話很有代表性:“現在聚會都改吃云南菌子火鍋了,既養生又能發朋友圈,誰還冒險吃刺身啊?”
不過專家也提醒,國產淡水魚、養殖蝦反而迎來機遇,江蘇某養殖基地的羅氏蝦,今年銷量直接翻了三倍。
03、新能源車價格戰打到“骨折價”
要說2025年最卷的行業,新能源車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某國產新勢力品牌年初剛發布20萬級SUV,轉頭就被對手用“續航500公里+終身質保+送充電樁”的15萬車型截胡。銷售小哥苦笑:“現在賣車比賣白菜還難,客戶進店第一句話就問‘還能再降嗎’?”
這場廝殺背后的邏輯很殘酷:電池成本降了30%,車企產能卻翻倍增長。
乘聯會數據顯示,4月份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超過50%,相當于每賣2輛車就有1輛是電車。最夸張的是,某合資品牌直接把混動轎車壓到8萬區間,網友調侃:“這價格還要啥自行車?直接上四輪啊!”
不過消費者也別高興太早。業內人士透露,有些車企為了降價,偷偷換低配零件,買之前可得瞪大眼睛驗貨。
04、家電技術迭代比手機還快
還記得前兩年搶破頭的“四五千掃地機器人”嗎?現在同款機型直接腰斬到2999,還送你三年耗材包。
這場降價潮有三大推手:
房子賣不動,裝修需求暴跌,連帶拖累家電銷售。
AI技術大爆發,去年還吹上天的“智能語音控制”,今年變成基礎配置。
國家砸3000億搞“以舊換新”,55寸電視補貼后比手機還便宜。
05、旅游套餐卷完價格卷服務
都說“報復性旅游”,結果報復了個寂寞。2025年最火的旅游方式是,“家門口微度假”。某OTA平臺數據顯示,500公里內的短途游占比超過70%,西藏、新疆等長途線路降價30%都少人問津。
旅行社為了攬客,騷操作層出不窮:
云南6日游2999買一送一(不含機票);
泰國跟團游送5斤榴蓮自由;
最離譜的是某韓國線路,人均不到兩千塊,機酒都含了,甚至還得辦免稅卡!
網友總結得好:“現在旅游就像開盲盒,價格是真便宜,體驗看運氣。”
說在最后:
2025年的生存法則就八個字:該省省,該花花。趁著降價潮,把剛需物件置辦齊活;但千萬別貪便宜掉坑里!畢竟這年頭,比價格更魔幻的,永遠是商家的套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