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沒有電影分級制度?試行三年就被叫停!
給過你機會,可惜你不中用啊!
咱媽不是那種不通情達理的封建家長,可惜中國電影市場早就用斑斑劣跡證明了一個硬道理:電影分級制度,不適合中國寶寶體質。
咱們今天好好盤一盤,那些年資本在電影市場擦過的邊。
一、禁果效應
早在1949年中國電影開始嶄新的篇章時,所有生活的毛邊被統統裁剪,銀幕得到空前的凈化。
《柳堡的故事》、《戰火中的青春》這些在戰爭中把個人的愛情生活描寫得比較充分的影片,全部受到了批判。
1957年《護士日記》因為一個醫療站長親護士臉蛋的鏡頭,直接撞到了反右的槍口上;電影審查員紅筆如鍘刀般落下。
這個在今天看來再平常不過的接觸,竟成了"資產階級腐化思想"的罪證。
1959年電影《聶耳》中,趙丹一時興起添上的一個接吻鏡頭,不但被被無情刪去,光是檢查都寫了好久。
愛情片成為創作的雷區,吻戲直接在銀幕上絕跡。
經過長達十年壓抑的電影,國內觀眾曾經對于“愛情片”極其渴望。
紅色浪潮結束以后,演員們終于敢在銀幕上談情說愛了。
1982年上映的經典電影《廬山戀》,被稱之紅色浪潮之后的第一部愛情片。
初代國民偶像張瑜在這部電影中燙著時髦的卷發,換了40多套漂亮衣服,看男主的眼神都拉絲了不知多少回。
最后男主與女主只有一個極其潦草的接吻鏡頭,備受觀眾指責。
彼時的演員們拍愛情片,講究一個文明禮貌,即便是兩口子也得客客氣氣,就連合法夫妻也得“發乎情止乎禮”。
這種“淺嘗輒止”愛情戲,對于年輕觀眾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據說第一部“吻戲”電影,出現在了《不是為了愛情》當中。
某位上海青年,拿著糧票換電影票。
為了看這場接吻鏡頭,竟然連續買了7場,就是為了捕捉那段轉瞬即逝的唇齒纏綿。
當鐵幕裂開一道縫隙,春光便會洶涌成潮。導演們突然明白,被壓抑了三十年的情欲竟成了最鋒利的票房利器。
于是,《生活的顫音》里男女主角在鋼琴鍵上追逐的手指;
《甜蜜的事業》中紗廠女工飄動的發梢;
都成了禁欲年代過后,最撩人的流量密碼。
特別是日本電影《追捕》上映后,國內的男性觀眾被大膽熱情的真由美感動,女觀眾們則被深情勇敢的高倉健深深吸引,國內曾經掀起數度“尋找男子漢”的風潮。
曾有小道消息成:這部進口電影,居然還有些“山洞熱烈”的鏡頭,被導演貼心地剪掉。以至于很多許多年后,還有人在翻找當你的“未刪減版”。
至此,反對電影分級的聲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二、反對的聲浪
要讀懂中國電影的分級困局,不妨走進當年的露天影院。
1982年《中國青年報.星期刊》于一月三日登出《電影編劇、導演、演員同志們,我們希望你們……》的征文啟事,在收到了一萬余件來稿中,讀者表示喜歡看愛情題材的影片,但是對于愛情表現的膚淺、粗俗、缺乏社會意義,很有意見。
1985年《海灘》在北京工人中放映,因為影片中有長久的接吻鏡頭和晚上青年男女在草堆上“相好”的鏡頭,被不少人指責為“教唆片”。
為了解實際情況,中國電影家協會的《電影藝術參考資料》編輯組就“愛情題材影片”的創作問題走訪了團中央和《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志社,聽取了青年工作部門的意見,閱讀了大量的讀者來信。
在來信中,有很多群眾,尤其是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看不慣中國電影中哪些俗套的“表現愛情的手法”。
1986年《失蹤的女中學生》,劇本剛剛發表,尚未開拍。就有人寫狀告信,甚至一紙訴狀告到中央。
痛斥導演是流氓“教唆犯”,呼吁“救救孩子”。
事實上,就連一些農村青年也反映,他們受不了“城里”那套。
現代愛情片在農村和小縣城放映時,“只要出現打滾、接吻鏡頭,老太太就往地上吐口水,小流氓就吹口哨。”
許多人表示,寧可看《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紅樓夢》等表現愛情的古裝戲曲片,也不看現代愛情電影。
古老禮教與現代欲望,在光影中短兵相接。
問及觀眾抵制的原因,“拙劣的吻戲”要占很大篇幅,特別是電影已經形成了“一追二跑三摟四咬”的固定模式。
趙本山當年有一部小品叫做《演員的煩惱》,趙大叔飾演一位拳擊教練,現場觀摩指導妻子與男演員“吻戲”。
這個笑點,直接戳中了演員不會拍吻戲的痛點。
原來,觀眾日益增長的“愛情需求”,遇上了“落后吻戲”之間的發展矛盾。
三、被曲解的制度善意
彼時,電影界的領導是通情達理的,甚至是高瞻遠矚的!
在觀眾的強烈呼吁下:1987年電影法規起草小組成立,展開起草電影審查規定的調研活動。
并于1988年出臺了《電影審查條例[修改稿]》,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了電影審查機關及其職權,電影審查標準等焦點問題,邁出了電影審查降低行政干預、走向法制化的重要一步。
1989年3月1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就發布了《關于對部分影片實行審查、放映分級制度的通知》。
換言之,我國早已頒布實施過電影放映分級制度。
但是,電影人在宣發時是怎么進行“反向操作”的呢?
當時的電影分級條例一條硬性規定:凡經部、局審定為“少兒不宜”的進口及國產影片,均應在片頭加印“少兒不宜”字樣以示區別。
1988上映的《寡婦村》,成為我國第一部打出“少兒不宜”牌子的電影。
在報紙上看到“少兒不宜”字樣的人們,趨之若騖地奔向電影院。
這部講述閩南漁村婚俗的文藝片,在分級制度的加持下,竟然創下了當年的票房神話。
“少兒不宜”的片頭不僅沒能有效地止住少兒觀影的腳步,反成為發行商曲意牟利的手段。
電影《大鴻米店》也現學現賣,直接在海報上將“貪婪、欲火、通堅、亂輪、強抱、仇恨、冷血、暴力”等字體放大,并在海報宣傳畫上加了一條令人血脈賁張的宣傳語:“提醒廣大觀眾,影片中的激情戲、性愛鏡頭充滿強烈的感官刺激。”
奸商們含淚血賺,電影分級制度的善意,在人性的博弈中走向荒誕。
《楊貴妃》(1992)上映時,一些電影院的海報上冠以“亂倫巨片”招徠觀眾,遭到罵名。
電影《巫山云雨》攝制于1996年,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當年并未在國內大范圍公映。七年后DVD出版發行,但是碟片封面上卻印刷了一對男女全裸的擁抱鏡頭,并且封面上赫然印著“本片主要描述成年男女在生理需求上的無助、困惑以及彷徨”、“十八歲以下少年不適宜觀看”等字眼。
廣州某影碟店老板在賬本上興奮地寫道:"每貼一次'少兒不宜',光盤就漲三成。"國家的政策,算是被這幫電影奸商們玩明白了。
甚至不良商家,搞出了“沒邊也要硬擦”的騷操作。
電影《美麗的大腳》本來講述的史倪萍、袁泉,兩位鄉村女教師在偏遠地區教書育人的故事。
在西安上映時,當地電影院為了炒作,制造噱頭,在電影海報上赫然印上“倪萍煽情、孫海英激情、兩人偷情”的字樣。
黑色幽默般的現實,映照出制度設計者始料未及的人性迷宮,分級制度自此叫停。很難想象:《色戒》、《蘋果》、《天浴》,這些“藝術成分”有好幾層的樓高的電影,恰好在當年上映呢?
反正我是沒看過,問,就是有個朋友。
現在,你明白國家為什么還牢牢攥著“電影分級”制度,死活不松手的原因了吧?
四、分級制度難落地
現在許多大導演,名制片面對鏡頭時,喜歡宣稱自己是:“戴著鐐銬起舞”。
也許有人會說,分級制度更早覺醒的,是文明基因里自帶的審美判斷力。
在如今這個擦邊視頻已經滲透在每一部手機的年代里,許多事情早已見怪不怪。
要知道在美國,如果兒童進入影院沒有父母陪同,父母將受到嚴懲。在法律制度的影響下,影院門口的保安,會嚴格地將未成年人拒之門外。
我國的影院,卻會因為監管力度不嚴,以及家長們“放縱式”、“寵溺式”、“抓狂式”管理,讓電影制度分級制度,要么變成資本狂歡的通行證,要么淪為商業制裁的墓志銘。
我們可以冷靜地想一下,在網絡上強烈呼吁電影分級制度的最大受益者,除了電影發行商,就是資方老板。他們就像當年古羅馬角斗場包廂里的貴族,既渴望鮮血帶來的金幣叮當,又懼怕失控的狂歡顛覆秩序。
電影分級制度,封印還是解禁,在銀幕上糾纏了半個世紀的“紅與黑”,也是中國電影在商業與倫理之間的持久較量。
真正的分級從不在銀幕片頭的“字幕提示”中,而是在每個母親為孩子捂眼的掌心溫度中,在每個少年面對禁忌時喉結滾動的自律中。
真正阻隔孩童與禁忌的從來不是思想鋼印,而是每位觀眾席上的靈魂,他們本應是自己欲念的守門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