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隨著“智能汽車”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在意新車“座艙娛樂”方面的體驗。在這些“座艙娛樂”組件中,除了必不可少的中控大屏外,一套音質更好的車載音響也成為了不少朋友關注的重點。
不過說到車載音響,其實在此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是個“水太深”的領域。且不說很多人可能不太會接觸到的后市場,就算是對于車企“前裝”的車載音響來說,里面的“貓膩”可能許多消費者都不曾真正了解過。
貼牌、代工、認證?那為什么不直接用國產方案
比如說早在兩三年前,一起“高合汽車集體維權”事件,就曾揭露過車載音響產業鏈的冰山一角。當時有高合汽車的車主發現,自己花了80多萬元買回來的車,在拆掉印有“Meridian(知名音響品牌,一般俗稱英國之寶)”的喇叭蓋板后,露出了來自國產品牌“上聲”的揚聲器單元,并據此認為相關車企涉嫌虛假宣傳。
后來隨著Meridian方面下場“辟謠”,以及多家涉足車載音響的上游廠商接受相關采訪,大家才逐漸意識到車載音箱上印著的“品牌”,絕大多數情況下并不代表其制造廠商,甚至可能與這些品牌的“自產音響”在材料、結構設計上都毫不相關。事實上,許多車載音響品牌都只意味著軟件層面的“音效聯調”,或者是指其喇叭效果通過了貼牌對象(針對車載產品線的特定)品質認證的標而已。
如此一來,一方面當然可以說,像前文所述的80萬元豪車用國產喇叭配進口音效的做法,在汽車行業確實算不上是“欺詐”。但另一方面,這也會讓人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它是否意味著消費者真正得到的硬件上的“音質”,并沒有配得上他們為汽車音響系統所支出的這些花費e呢?
正因如此,當我們在2025上海車展期間,看到國產知名揚聲器硬件廠商瑞聲科技“下場”、宣傳他們的車載音響解決方案時候,就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行業的一些改變。
與“傳統的”車載音響品牌相比,瑞聲科技的方案到底有哪些特點呢?其實簡單來說,它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分別是體積小、功能全,以及潛在的溢價低。
獨特的體積優勢,讓瑞聲科技更受現代車企青睞
我們先來說體積。眾所周知,瑞聲科技“起步”靠的是手機上發聲單元,而他們近年來最為人所知產品線,也是各種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上的高品質揚聲器和振動模組。因此在瑞聲科技現在的車載揚聲器產品線里,其實也能看到很多明顯源自小尺寸方向技術積累的產品。
比如瑞聲科技的USS微型揚聲器陣列產品,可以在一個模組內集成跑道式單元和小尺寸高音揚聲器,最終以很小的尺寸實現近似大口徑全音域喇叭的效果,可以顯著增強汽車頭枕音響、A柱音響的音質表現。
又比如,在這兩年的車市“話題車型”小米SU7系列上,就能看到來自瑞聲科技的VFW薄型消振低音揚聲器。它通過雙音圈和振感自抵消設計,實現了更纖薄、對車內空間侵占更少的車載“低音炮”效果。而這樣的設計對于SU7這類既重視車重、又想要有更好音響效果的“新豪車”來說,自然是意義重大。
除此之外,瑞聲科技也針對車載市場,開發出了比一般揚聲器薄50%的“CosCone”產品線,以及從3英寸一直覆蓋到8英寸的小體積高性能矩形音腔揚聲器“Butterfly”系列等。對于如今那些在有限的車廂空間里追求越來越多揚聲器和聲道數量的消費者而言,這樣的設計自然就比過去那些傳統的車用喇叭會更符合時代需求。
從全景聲到32聲道,瑞聲不乏高端產品力
當然,說到多聲道設計,還真就是瑞聲科技如今在車載音響領域的一大優勢。因為他們不只是能夠自研自產高性能的揚聲器單元,同時還具備完善的車用數字和模擬功放模塊產品線,以及車用麥克風單元、車用震動單元等,各種覆蓋當下智能汽車完整“車內環繞聲”需求的產品組合。比如在兩年前的哪吒S上,就可以見到來自瑞聲的7.1.4聲道“全景聲”車內音響系統。
更不要說,根據瑞聲方面公布的技術資料顯示,他們自產的高端車用數字功放模塊,目前單個模塊就可以支持到最多24聲道、1920W的車內音響配置,已經能夠滿足絕大多數D級豪華車的“頂配”音響設計需求了。但它甚至還不是瑞聲現有產品線里最高端的車內音響方案,在其“旗艦級”車載音響組合里,甚至還能看到諸如32通道、39揚聲器系統這樣的恐怖組合。
而且正是因為瑞聲科技能夠“一站式”地包辦從揚聲器到功放、再到整體軟硬件調校的車載音響系統設計“全流程”。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對于車企來說,他們便不再需要花大價錢去找海外品牌進行“認證貼牌”了。
理想MEGA所采用的“PSS揚聲器”,也是瑞聲科技旗下品牌
正因如此,近年來其實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拋棄對“洋品牌”的盲信,轉而高調宣發采用自有內部設計的車載音頻方案。比如小米SU7、比如吉利銀河E8、比如小鵬MONA M03,以及理想、問界等關注度頗高的品牌,他們所采用的那些揚聲器數量更多、也不再有“貼牌”元素的車載音響方案,實際上就普遍都有著瑞聲科技在背后的重要助力。
要進一步提高品牌價值,瑞聲其實可以更“大膽”些
說了這么多,相信大家也意識到了對于如今的高品質前裝車載音頻市場來說,瑞聲科技已經成為了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如果進一步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將瑞聲與哈曼這樣的傳統車載音響老牌廠商對比,就不得不承認,前者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上,可能還有更多的“功課”需要去做。
一方面,傳統的車載娛樂系統廠商不僅僅會推出揚聲器、功放這些音頻設備,往往還能同時“包辦”車載大屏,甚至是其背后算力系統的設計工作,而這是目前瑞聲科技尚無法提供的業務模式。換句話說,他們可能需要在車載大屏和車內娛樂系統的集成設計上“拉攏”更多合作伙伴。不過考慮到如今正逢車載算力平臺“核戰”方興未艾,瑞聲即便是如今選擇入局,似乎也為時不晚。
另一方面,過去的汽車消費者之所以會信賴那些海外知名品牌貼牌的車載揚聲器方案,除了他們之中少部分確實能提供出色的產品體驗之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因素,就是這些品牌往往很早就具備在家用音響、或者說“HiFi圈子”里的極高認可度。比如寶華韋健、柏林之聲、B&O這些,他們的高端家用音響產品無論價格還是定位,其實都要遠超其車載方案。
換句話說,對于這些老牌的“發燒音響品牌”來說,其高高在上的家用或專業音響產品線,無形之中就成為了車載解決方案的品牌背書,會使得部分消費者產生一種額外的“腦放”效應。而瑞聲科技呢?雖然大家都知道他們是小尺寸揚聲器行業絕對的“龍頭老大”,但從客觀上來說,瑞聲確實也缺乏能夠顯著提高品牌“調性”、能拉動溢價的產品因素。
因此現階段的瑞聲科技盡管依然很“技術向”、在業內認可度極高,但考慮到更長遠的公眾認可度,適時地推出“傳統”家用HiFi品牌,甚至是進軍諸如影院音頻解決方案、發燒耳機單元供應商之類更容易產生“品牌效應”的行業,可能是瑞聲科技接下來值得考慮的方向也說不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