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是一家以交互顯示、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智能電子產品及解決方案提供商,通過產品和資源整合能力在細分市場逐步取得領先地位,并建立了教育數字化工具及服務提供商希沃(seewo)、智慧協同平臺MAXHUB等多個業內知名品牌。
據相關公開資料,視源股份的教育和會議平板品牌市占率領先,涉及交互平板教育應用、交互平板會議及其他商用,是該領域的龍頭企業。
最近幾年,視源股份業績連續下滑。2024年,視源股份營收同比增長、凈利潤同比下降,一季度也是如此。
0 1
憂否?
2024年第一季度,視源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44.95億元,同比增長19.64%;實現凈利潤1.784億元,同比下降37.18%。
2024年第二季度,視源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101.2億元,同比增長21.38%;實現凈利潤4.95億元,同比下降17.82%。
2024年第三季度,視源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171.5億元,同比增長11.5%;實現凈利潤9.305億元,同比下降12.33%。
2024年第四季度,視源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224億元,同比增長11.05%;實現凈利潤9.710億元,同比下降29.13%。
2025年第一季度,視源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50.05億元,同比增長11.35%;實現凈利潤1.620億元,同比下降9.23%。
從年份來看,2021年也是營收同比增長23.91%、凈利潤同比下降10.65%;2022年則是營收同比下降1.11%,凈利潤同比增長21.98%;2023年則是雙雙下降,其營收同比下降3.9%,凈利潤同比下降33.89%。
總之,最近幾個年份,視源股份是營收、凈利潤的表現是起起落落。最近一年乃至幾個季度,則是凈利潤同比下滑,下滑幅度較大。
就拿最近三年來說,2022年毛利率為27.67%,2023年為25.02%,到了2024年,降至21.33%。凈利率也是同期下降,從2022年的10.1%,下降至2023年的6.94%,再降至2024年的4.63%。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凈利率繼續下降。
這進一步佐證了視源股份近三年經營效益的下滑,盈利能力的下降。
應收賬款周轉率更是下降的離譜。從2019年的172.6、2020年的154.8、2021年的144、2022年的112.7、2023年的80.43、2024年的62.58。而一季度更是由去年一季度的15.32,下降至10.05。
這些都說明了視源股份收賬速度慢,平均收賬期長,資產流動慢,償債能力減弱。
并且,這背后不僅有毛利率下降、應收賬款周轉率因素,也有新產品拓展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匯率波動的原因,也離不開理財收益、政府補助等因素讓利潤承壓。
0 2
只是短期困境嗎?
視源股份盈利能力、經營效益的下降,不僅僅只受短期因素影響,還有長期以來的因素。
首先是內部工程師文化的反噬,技術導向與市場需求一定程度上失衡。
視源股份以 “工程師文化” 為核心競爭力,強調技術創新與產品迭代速度。然而,過度追求技術參數的極致化導致產品與市場需求脫節,形成 “為創新而創新” 的困境。例如,其交互智能平板在硬件配置上持續升級(如 4K 分辨率、多點觸控),但實際教學場景中教師更關注操作便捷性和資源適配性,導致部分功能閑置。
這種技術導向的決策機制使得市場反饋傳導緩慢,研發資源過度集中于硬件升級,未能及時推出高性價比解決方案。公司內部采用 “無 KPI 考核”“自定獎金” 等管理模式,雖激發了工程師的創造力,但也導致跨部門協作效率低下。
據行業分析指出,這種管理模式在教育平板市場價格戰加劇的背景下,進一步削弱了公司的市場響應能力。
其次是“雙減” 政策沖擊,教育業務收縮與財政依賴風險。
“雙減” 政策實施后,教育信息化市場需求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
視源股份的核心業務希沃交互智能平板高度依賴政府采購,而政策直接導致學校采購預算壓縮。據財政部數據顯示,2023 年全國教育信息化財政支出同比減少,采購方向從硬件設備轉向軟件服務。盡管希沃通過 “以舊換新” 政策刺激存量市場,但未能有效彌補硬件收入缺口。
政策推動的課后服務市場也未能成為新的增長點,希沃 “三點半” 服務收入占比遠低于競爭對手。行業分析指出,地方財政緊張導致教育專項支出減少,進一步加劇了公司教育業務的收縮壓力。
再者是競爭對手的沖擊。
在教育平板領域,華為依托技術生態優勢快速搶占市場。
據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華為商用平板市場份額持續提升,其擎云 C5e 型號通過 “硬件 + 鴻蒙系統 + 教育資源” 的組合,以低于希沃的價格切入市場,導致視源在政府采購項目中的中標率下降。
鴻合科技則通過 “海外市場 + 教育服務” 雙輪驅動,境外收入占比顯著提升,且在智慧教室解決方案領域實現快速增長,直接威脅希沃在系統集成市場的地位。
行業分析指出,價格戰進一步加劇行業內卷,視源毛利率受擠壓,而華為、鴻合憑借供應鏈整合能力,同期毛利率下降幅度較小。
還有就是,研發投入增長難見顛覆性產品,創新效率與商業化脫節。
視源股份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但投入產出比顯著下降。
盡管推出了希沃教學大模型和 MAXHUB 智會大模型,但這些技術多停留在功能優化層面,未能創造新的應用場景。例如,希沃大模型的課堂行為分析功能僅在部分學校中實際使用,且未形成付費模式。相比之下,華為、科大訊飛已將 AI 技術深度融入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作業批改等核心場景。
行業分析指出,視源的研發資源過度集中于交互平板迭代,新興領域如教育硬件、AR/VR 教學設備的投入不足,而鴻合科技在智慧黑板、教師培訓服務等領域的研發占比已達較高水平。這種結構性失衡導致公司在交互平板收入下滑的同時,未能培育出第二增長曲線。
此外,AI 技術落地與場景需求錯配,未能扛大梁。
與競爭對手相比,華為、科大訊飛等企業更注重技術與場景的深度融合。例如,科大訊飛的 AI 學習機通過 “精準學” 功能,能根據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生成個性化學習路徑,直接提升學習效果。
而視源的 AI 技術仍停留在數據采集和簡單分析階段,未能將技術轉化為教學質量的提升。這種技術泛化的傾向,使得視源的 AI 產品在市場競爭中難以形成差異化優勢。
此外,教育行業的政策導向也對 AI 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明確指出,AI 教育應聚焦 “大規模個性化教育” 和 “教育質量診斷” 等核心場景。然而,視源的 AI 產品尚未能在這些領域實現突破,其技術路線與政策導向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離。這種錯配不僅限制了產品的市場空間,也削弱了政策紅利的獲取能力。
0 3
利劍不可不磨!
那么,視源股份解決困境有哪些方法?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進管理和研發機制,建立敏捷響應的創新生態。
為解決工程師文化導致的市場響應滯后問題,建議引入 “市場需求 - 技術研發 - 產品迭代” 的敏捷流程。例如,設立 “教育場景創新委員會”,由市場人員、教師代表、工程師共同組成,定期評審用戶反饋,優先支持高價值需求的技術落地。
在研發資源分配上,需平衡硬件迭代與軟件創新,參考華為 “ICT 底座 + 生態合作” 模式,將 30% 的研發預算投向 AR/VR 教學設備、教育機器人等新興領域,同時開放 API 接口,吸引第三方開發者豐富應用生態。
在績效考核方面,打破 “無 KPI” 的單一模式,將產品市場占有率、用戶滿意度等指標納入工程師評估體系,促進技術與商業價值的統一。此外,可借鑒科大訊飛 “高校 + 名企” 的師訓模式,建立校企聯合實驗室,定向培養既懂教育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為長期創新提供智力支撐。
第二,綁定先進教育理念,構建“技術 - 教育” 雙輪驅動的產品體系。
視源股份需突破單純的硬件思維,將技術創新與教育理論深度融合。建議與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建教育科技實驗室,引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項目式學習(PBL)等先進理念,開發符合 “雙減” 政策下素質教育需求的產品。
例如,在希沃交互平板中嵌入 “分層任務設計” 功能,支持教師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同時整合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指標,將課堂行為數據轉化為能力發展圖譜。
此外,需建立教育專家顧問機制,在產品規劃階段引入一線教師參與需求論證,避免功能設計與教學實際脫節。
第三,應對市場競爭,要差異化定位與全球化布局并舉。
在教育平板領域,面對華為 “硬件 + 鴻蒙系統” 的生態優勢,視源需強化場景化解決方案。例如,針對高校實訓教學需求,開發支持虛擬仿真實驗的交互平板,與華為擎云 C5e 的 “HarmonyOS 分布式技術” 形成錯位競爭。
同時,利用希沃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品牌認知,推出 “教師培訓 + 設備運維” 一體化服務,提升客戶粘性。
在價格策略上,可借鑒鴻合科技 “海外市場 + 教育服務” 雙輪驅動模式,在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推出高性價比的 ODM 產品,同時在國內保留高端產品線,通過 “以舊換新” 政策刺激存量市場。
此外,加速 MAXHUB 海外自有品牌建設,聯合微軟、英特爾等合作伙伴,在歐美市場推廣會議平板與教育平板的融合應用,例如開發支持遠程協作的跨國課堂解決方案。
第四,改進AI 業務,以聚焦核心場景,強化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視源需改變 AI 技術泛化的傾向,將資源集中于教育核心痛點。
可以 “精準教學” 為突破口,參考科大訊飛 “精準學” 功能,在希沃學習機中開發 “知識點圖譜” 模塊,通過作業、測試數據動態生成個性化學習路徑。
同時,針對教師備課壓力,升級希沃 AI 備課系統,引入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強調的 “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 理念,開發跨學科備課模板,支持教師一鍵調用國家課程標準對應的教學資源。
在技術實現上,需加大端側大模型研發投入,提升本地化數據處理能力,避免過度依賴云端算力導致的隱私風險。此外,可參考北京中小學 “智能雙師” 模式,與猿力科技等機構合作,開發 AI 助教工具,承擔作業批改、學情分析等重復性工作,讓教師專注于個性化指導。
最后,順應數字化改革潮流,從硬件供應商向教育數字化服務商轉型。
面對教育信息化從硬件采購轉向軟件服務的趨勢,視源需重構業務模式。
一方面,依托希沃課堂智能反饋系統覆蓋 2000 所學校的基礎,整合 “希沃白板”“希沃錄播” 等工具的數據,構建區域級教育質量監測平臺,為地方教育部門提供學情分析、資源配置優化等決策支持。
另一方面,參與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資源體系建設,將希沃的優質課程資源接入平臺,同時開發適配 “專遞課堂”“名師課堂” 的輕量化工具,滿足鄉村學校對優質資源的需求。
針對地方財政緊張的問題,可探索 “硬件 + 訂閱服務” 模式,例如以較低價格提供交互平板,通過收取教學資源更新費、數據分析服務費實現長期收益。
0 4
結語
視源股份連續幾個季度凈利潤下降,甚至出現營收增、凈利潤下降的現象,這背后不僅有毛利率下降、應收賬款周轉率因素,也有新產品拓展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匯率波動的原因,也離不開理財收益、政府補助等因素讓利潤承壓。
但長期存在的因素更是主要原因,包括內部工程師文化的反噬,技術導向與市場需求一定程度上失衡;“雙減” 政策沖擊,教育業務收縮與財政依賴風險;競爭對手的沖擊;研發投入增長難見顛覆性產品,創新效率與商業化脫節;AI技術落地與場景需求錯配,未能扛大梁等幾方面的原因。
所以,視源股份必須盡快采取措施,正所謂“利劍不得不磨”。本文認為,磨劍可以從改進管理和研發機制、綁定先進教育理念、差異化定位與全球化布局并舉、改進AI 業務以聚焦核心場景、從硬件供應商向教育數字化服務商轉型這幾個方面進行。
千言萬語化成一句話:破繭之路始于打破工程師思維的桎梏,成于教育本質的回歸與技術賦能的平衡—— 視源的未來,藏在 “懂教育的代碼” 與 “會思考的硬件” 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