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拒絕上學門診接待近1萬人次”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熱議。
當孩子不想上學,家長該如何接招,如何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建立與孩子平等溝通的意識?學校又該如何引導,給予更加專業的支持?這或許是當下讓人頭疼的教育難題。
都說“家校同向同行,孩子才不會偏航”。近日,北京市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舉辦了以“提升思政引領力,推進校家社協同育人”為主題的校家社協同育人成果研討會,通過豐富的學校、家庭、社區課程展示,展現了學校在校家社協同育人上的創新探索與實踐。
“好學校的真諦在于每位學生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正如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祝莉娟所期待的那樣,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正和家庭、社會三方合力,同頻共振,讓學生智慧地學習,快樂地成長,讓每位學生的臉上都有幸福的笑容。
01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畫好教育的“同心圓”
“老師好,我給您介紹下,這是我們去年寒假的家本項目,我們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體驗了各種民俗活動”“這是我們假期做得最開心的事”!
課程體驗環節,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的同學們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從他們臉上洋溢著的自信、朝氣蓬勃的神情,看得出,他們真的是愛極了這樣的課程。
“因為有家本課程,假期我們可以遠離電子產品,去做很多有意思的事兒,比如捏彩泥、做家務、外出踏青,這些快樂都是從電子產品中無法體會的”,談及家本項目的收獲,同學們的話語中滿是感慨。
在教育界有一個常說的“5+2=0”理論,指的是5天的學校教育頗有成效,但如果2天的家庭教育沒有跟上,那么學生的教育始終在原地打轉,甚至會越來越差。
在很多學校普遍倡導“校本”“師本”“生本”理念的時候,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創造性地提出了“家本”的概念,并以課程為突破口,以家庭教育需求與實際為本,在“智慧工作,快樂生活”的辦學理念引導下對其進行科學設計、系統架構,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智樂家本課程。
作為學校十多年來持續深耕的品牌,智樂家本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家長需求的角度,發揮學校教育優勢,把學生、教師、家長這三種力量擰成了一股繩,共同畫好教育的“同心圓”。
家本課程始終保持敏銳的時代觸角,直面教育的熱點、難點、痛點,比如身心健康、科學教育等,并給出精準回應。像是“親子勞動斷舍離”“家庭綠植規劃師”“家庭CEO”“親子共讀會”等家本項目,都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除了每年四次固定的家本項目之外,學校組織的志愿服務、開設家長講堂、舉辦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并把這些活動融入到了常態課程中。
“課程和活動相輔相成,除了鍛煉了孩子之外,還增進了家校之間互相的溝通和信任。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共同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的老師這樣說道。
據了解,學校《智樂教育——基于小學家本課程建設的立德樹人行動研究》榮獲海淀區“十三五”優秀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02
打通校家社協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劉同學家長回憶起第一次和孩子完成的家本項目,仍然十分激動。
那次項目的主題是“小講師拉大手,共憶紅色經典”。“我一只手拿著孩子太爺爺太奶奶挎著手槍的照片,講他們劃著木船解放海南島的戰斗故事;另一只手拿著南海艦隊4萬噸級的075級兩棲攻擊艦照片,給孩子講今日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強大。作為一個女孩子,我家孩子平時對戰爭、戰艦的興趣并不大。但那天,在項目指導手冊的引導下,我講得意猶未盡,她聽得目不轉睛,聽完還追問不斷,不知不覺中,我和孩子一起經受了一場精神洗禮”。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理解家本課程的目標和方法,同時盡可能減少家長的負擔,家長學校針對每一個家本項目,都開發了相應的指導手冊,從具體的項目目標到項目內容,從實施建議到評價標準一一進行說明,為家長怎么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哪方面的能力和習慣等提供一條系統的實操路徑。
教育不是單兵作戰,而是學校、家庭、社會攜手共筑的生命成長場域。培英小學深諳這一點,聯動各界資源,為學生營造豐富多元、充滿樂趣的成長環境。
學校創新實施了家長科藝導師計劃,組建了一支由數百名家長組成的科藝講師團,為學生量身定制了涵蓋前沿科技、人文藝術、生命健康等多元主題的講座。這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跨學科的認知邊界,更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綜合素養。
2023年3月,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與今日家園社區還成立了協同育人實踐基地。據了解,這是北京市設立的第一個校家社共育實踐基地。
今日家園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廖紅介紹,社區通過整合社區資源,組織非遺傳承人,中國美院的國畫、書法老師等“大咖”來給學生上課,同時還聯合海淀區婦聯、海淀區婦女兒童中心等,組織各類活動,豐富孩子的課后服務內容。
“未來我們還將依托街道辦事處相關科室,挖掘社會力量。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課程,讓孩子們在社區學到更多知識,讓學校放心,讓家長放心”,廖主任表示。
03
滿意度高達92%!
家長提供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方案
去年1月,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正式加入了海淀區教科院未來學校教育集團,開啟聯盟式集團化辦學新模式。
在教育集團的賦能助力下,學校改善校園環境,擴建開放式教學樓,增加了人工智能、音樂、書法、勞動技術等專業教室;打造“智樂課堂”,開展獨具培英特色的項目式學習……進入了快速發展的2.0時代。
前不久,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獲得了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頒發的委托研究任務協助公函,這也是北京首個獲得此公函的學校。
本次研討會上,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還官宣成立了教聯體,旨在進一步凝聚學校、社區、家庭的力量,讓信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順暢流動,更好地實現協同育人。這也標志著學校在校家社共育工作的深化開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教聯體全面且高效運轉起來后,家庭將告別孤立無援的育兒小單元狀態。學校會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家長提供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方案,助力家長精準掌握科學育兒方法”,祝莉娟書記表示。
近年來,在校家社協同助力下,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的學生在學業成績、綜合素質及自主學習能力上均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學校有近百名學生化身“智樂小講師”,走進協同教育基地,講述他們自己關注的項目。
學校還形成了協同育人的教師隊伍,目前為止,共有44位教師獲得了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導師的資格,家長對于家庭教育指導的滿意度高達92%。
而家長也完成了從“被動配合”到“主動共育”的角色轉變,他們越發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彼此間的溝通模式也朝著更加平等、高效的方向轉變。
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在校家社協同育人上的創新探索與實踐,得到了業內專家的高度認可。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文喆表示,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很早就開始主張開放辦學,強調教育要向社會開放,不但把家長請進學校,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情況,而且還跟家長統一思想,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教學工作,這一點是非常有價值的。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冷雪玲表示,學校通過創設家本課程、建立家長委員會、組建家長導師團隊、聯動周邊社區等等一系列的舉措,把校家社協同育人從一個零散的、隨機的工作,變成了一個有體系的工作,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編輯 | 京教君
素材來源|北京市海淀區教科院培英未來實驗小學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