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條堪稱“荒誕”的新聞,在國內各大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
韓國速凍餃子品牌必品閣(Bibigo)在美國注冊的“餃子外觀專利”居然獲批了……
這款被美國專利局蓋章認證為“韓國特色”的餃子,長著14-16道順時針螺旋褶皺、底部平坦的半圓形面皮。
等等,這不就是中國人包了幾百年,全國各地到處可見的元寶餃子嗎?
消息一出,國內網友集體破防:
“又來了!韓國人怎么連餃子褶子都要搶?”
往大了說,這場爭議背后,是韓國企業長達幾十年的“文化擦邊球策略”再一次奏效。
網友吐槽
從泡菜到端午節,從明制漢服到餃子,韓國人一直在用“專利+資本+文化敘事”的組合拳,把東亞文明體系中模糊的文化邊界,轉化為自己的商業護城河。
而這一次,他們瞄準的不僅是市場,更是中國文化符號的全球話語權。
餃子專利背后的“文化暗戰”
必品閣的母公司CJ集團,堪稱韓國食品界的“三星帝國”,因為它與三星確實“同宗同源”。
1953年由李秉喆創立的“第一制糖”,正是CJ集團的前身,最初是三星旗下食品業務子公司。
1993年從三星集團拆分出來之后,CJ集團迎來了高速發展,旗下不僅有多樂之日、CGV影院,還掌控著韓國最大的娛樂公司Mnet Media。
這家公司的野心,從來不止于賣餃子,而是要將“韓國飲食文化”打包成全球IP。
數據顯示,2020年必品閣餃子全球銷售額突破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3億元),其中海外市場貢獻了超過6700億韓元,在中國市場同樣表現不俗。
在美國Costco超市速凍區,必品閣硬生生把日本品牌味之素的“Ling”擠下銷量冠軍寶座。
他們的打法,充滿算計:
用韓劇《請回答1988》里的“媽媽牌煎餃”場景營造情感共鳴;
用K-pop明星的吃播視頻強化“韓式美食”認知;
再用所謂的“外形專利”構筑競爭壁壘。
一套組合拳下來,“Mandu”(韓語餃子)在歐美消費者心中成了“創新亞洲美食”的代名詞。
相比之下,中國餃子卻在海外市場陷入尷尬。
三全、思念等品牌的速凍餃子,長期困守華人超市,售價僅為必品閣的1/3。
更諷刺的是,必品閣在中國市場推出的“韓式泡菜王餃子”,原料里用的卻是四川泡菜。
這種“用中國原料做韓國概念”的操作,像極了當年韓國將源自中國泡菜改寫成“Kimchi辛奇”的套路。
文化挪用的“工業流水線”,專利只是個開始
必品閣的“外形專利”爭議絕非個案,而是韓國企業系統性操作的縮影。
早在2016年,CJ集團就為香蕉牛奶的曲線瓶身申請全球專利,聲稱這是“韓國原創設計”。
盡管這種瓶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出現在中國冷飲市場。
更荒誕的是,韓國某企業甚至還試圖為“用筷子吃炸雞”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種策略的本質,是將公共領域的文化元素進行“工業級改造”:
第一步考古(挖掘中韓文化重疊部分);
第二步重構(加入韓式符號并申請專利);
第三步輸出(通過娛樂產業綁定文化認知)。
例如Mandu這個詞,原本與漢語“饅頭”同源,韓國卻通過影視作品,將其塑造成“區別于中國餃子的韓式美食”。
這種敘事,甚至影響了學術領域。
韓國學界有論文聲稱,“Mandu是高麗王朝從元朝改良而來”,刻意淡化其與中國餃子的淵源。
這種文化切割的殺傷力,在商業層面已顯現威力。
截至2025年,必品閣在美國餃子類速凍食品的市場份額達到27%,而中國品牌合計不足5%。
更危險的是,當“韓式餃子”通過專利固化認知后,未來中餐館若想證明“這是中國傳統美食”,可能要先在法庭上推翻專利有效性。
而這,恰恰是CJ集團在泡菜標準戰中用過的招數。
被偷走的,不是餃子
這場爭端折射出的,是全球化時代文化主權的爭奪戰。
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202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韓國政府每年投入超過3000億韓元(約16億元人民幣)用于“挖掘和包裝傳統文化元素”,其中食品類占比高達35%。
他們的目標很明確:用現代商業體系重構文化符號,把東亞文明的共有遺產轉化為“韓國獨創”。
這種操作的破壞性,遠超普通商業競爭。
當必品閣的專利餃子出現在Netflix美食紀錄片里,當BTS成員在綜藝中強調“Mandu是韓國靈魂食物”,年輕一代消費者逐漸形成的認知偏差,可能在未來幾十年扭曲文化溯源。
正如韓國學者徐京德所說:
“當文化符號被資本重新編碼,歷史真相就會在商業敘事中湮滅。”
中國為此付出的隱性成本,難以估量。
以端午節為例,韓國搶先申遺“江陵端午祭”后,中國企業使用龍舟、粽子元素進行海外營銷時,屢遭“文化挪用”指控。
而今韓國餃子“外形專利”獲批,未來中國飲食文化出海,可能面臨更多法律陷阱。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2024年中國速凍食品出口增速驟降至3.2%,而韓國同類產品出口增長達18.7%。
反擊還是妥協?
面對這場不對稱戰爭,單純憤怒毫無意義。
法律層面,山東國曜琴島律師事務所孔令璽律師指出,必品閣專利存在“缺乏新穎性”等致命漏洞,東漢庖廚俑、敦煌壁畫都是推翻其專利的歷史證據。
但更深層的突圍,需要文化戰略升級。
韓國能用《寄生蟲》輸出韓餐文化,中國為何不能用《舌尖上的中國》重塑餃子敘事?
當必品閣在TikTok發起#ManduChallenge話題時,中國品牌是否也該讓李子柒們展示“奶奶教的包餃子手法”?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認證體系。
就像意大利對“帕爾馬火腿”、法國對“香檳”的地理標志保護那樣,讓“中國餃子”成為不可撼動的文化地標。
回看這場爭端,最荒誕的莫過于:
當我們還在爭論“該不該為傳統文化申請專利”時,別人已經用我們的文化基因賺得盆滿缽滿。
必品閣王餃子在中國賣到28.9元/袋,是普通水餃價格的3倍,2024年其在華銷售額增長41%。
這背后,有多少溢價來自“韓式文化”的包裝?
文化戰爭的勝負,從來不在博物館里,而在超市貨架、流媒體平臺和專利局的檔案室里。
當韓國企業拿著毫米級3D建模圖申請專利時,我們是否也該停止空談“五千年文明”,轉而用現代商業規則守護文化基因?
畢竟,文明不能跪著掙錢,而要用硬核實力讓抄襲者無處下手。
這場餃子戰爭,本質上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必經的文化覺醒,它提醒我們:
在全球化餐桌上,誰掌握了分餐刀,誰就能定義什么是“正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