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蔣安杰 4月26日,首屆中國政法大學民行刑一體化創新發展論壇暨星來涉企民行刑交叉業務發展年度論壇在京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與北京星來律師事務所聯合主辦,來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學界及律師代表五十余人與會。
最高人民法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會長姜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景和,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艷紅,北京星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會議主席、創始合伙人程曉璐先后致辭,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志遠主持開幕式。
姜偉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數字化轉型進程加速,商事活動中的權利爭議呈現復雜性特征。民事侵權、行政違法與刑事犯罪的交叉問題日益突出。這些既是企業的法律風險,也是司法實踐的訴訟難題。他從法官三大訴訟一體化思維的角度出發,討論了上述問題的一體化研究和系統性解決。第一,差異化審理與三合一審理各有利弊。差異化審理,有利于統一正確適用法治。三合一審理如何實現不同訴訟裁判思維的兼容,是當前司法裁判領域的一個問題。第二,法官審理民行刑交叉的案件,應該融合三大訴訟的裁判思維。法官需要從各個角度分析,在刑事審判中注重民商事法律的運用,在民事審判中注重刑法上的思考。法官需要觀察分析案情,并依法合理解決,不能以案件訴訟的性質割裂訴訟案件內部案情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第三,一體化思維應是新時代法官的基本素養。目前,我國探索三合一審理的模式,一般是將具有不同審判背景的法官組成合議庭審理一個案件。將不同背景的法官組合成一個合議庭,不如將法官個人的三大訴訟知識融合,從差異化審理轉向多角度一體化思維。
徐景和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在藥品監管領域如何綜合運用一體化思維實現民行刑協同推進、高效銜接,加快推進中國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的跨越。第一,從概念界定到理念提升。我國以往對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進行概念區分時,采用的是內涵和外延的傳統定義方法,難以達到盡善盡美。第二,從靜態法學到動態法治。社會運行是快速旋轉的車輪,民法像輪胎,構建社會第一秩序。行政法和刑法像輪輻,構建社會第二秩序。哲學家講,“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行業律師和各個部門都需要進行更多的溝通與交流。第三,從質量監管到安全治理。中國已經從仿制藥為主進入創新藥引領的時代。深化藥品安全治理,應當將民事手段、行政手段、刑事手段統籌安排,將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一體推進。綜合施治、協同治理才是最佳選擇。
劉艷紅指出,民行刑一體化是案件認定的實際需要,無論是在實體案件的認定方面,還是在程序的銜接方面,乃至相關的保障機制方面,都需要研究。在輕罪治理時代,民行刑一體化的研究尤其有著重要價值。同時,這次民行刑一體化建設的合作,對于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加強學科建設以及推動理論和實踐的交叉融合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程曉璐對于未來的展望,提出了三個期待:第一是打造學術與實務的旋轉門,加強學術圈與實務圈的交流,聯合培養涉企民行刑交叉領域復合型法律人才;第二是打造問題導向的解決方案庫;第三是勇當法治改革的探路先鋒,未來不僅要研究國內問題,還要聚焦涉外的民行刑交叉難題。
會議期間,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星來民行刑一體化科學研究基地揭牌儀式舉行。程曉璐被聘為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李懷勝被聘為聯合主任,北京星來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王珺被聘為執行主任。
民行刑創新發展的基礎理論
本環節由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王立梅擔任主持人。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會長趙旭東,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委員、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景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王曉東,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院長解志勇進行主旨演講。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樊崇義點評。
趙旭東以《刑事訴訟中當事人民商事權益的保護》為題,表達了對于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的觀點。高景峰以《刑事訴訟法修改背景下的行刑銜接有關問題》為題,在第四次刑事訴訟法修改的背景下,談論了行政執法和刑事執法的銜接問題。王曉東以《民行刑一體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題,從歷史、現實和未來三個維度對民行刑一體化進行了討論。解志勇以《國家治理體系中民行刑的理想疆域和邊界》為題,對于民行刑一體化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樊崇義強調了三個重要的基礎理論,分別是程序正義理論、證據裁判原則、人權保障理論。樊崇義認為,我國目前司法實踐存在“重人權輕財權”的情況。當前司法實踐中涉案財物處置混亂的現狀必須加以糾正。第一,建立以證據為核心的辦案體系,以證據為核心的刑事制度體系。辯護律師也要建立以證據為核心的辯護體系,審判機關也要建立以證據為中心的審判體系。第二,將“三個善于”作為辯護手段、起訴手段和法律適用手段。即善于從紛繁復雜的難點中把握界限關系,把握民事、行政、刑事三大法律關系;善于從發生的事件上把握法律本質、訴訟的人本主義、人文關懷,即法律的溫度;善于從天理、法理、情理中把握和判斷,從而得出公平正義的結論。
食藥環知領域的一體化法律治理
本議題由李懷勝擔任主持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春雷,程曉璐,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院長于文軒分別發言。北京星來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王唯寧,北京星來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炳旭進行與談。中國行為法學會總監事黃永維點評。
李春雷以《綜合交叉視角下民行刑法律規范+技術規范一體化探析》為題,發表了對于民行刑一體化的觀點。程曉璐結合自己代理過的案件,以《商業秘密民行刑三合一綜合保護的困境及出路》為題,指出了單位維權的種種困境,并給出了商業秘密民行刑三合一綜合保護的出路。于文軒以《生態環境司法專門化中的“三審合一”模式》為題,從環境法的視角探討環境司法領域的“三審合一”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態環境司法的專門化,并從生態環境法治的角度給出了進一步推進“三審合一”的建議。王唯寧表示,刑事案件不僅僅是辯護的問題。法律人要通過多種程序綜合化解案件背后的矛盾糾紛。一是要綜合審查整個案件可能涉及的刑事、民事、行政問題,而不是單獨割斷;二是要變,根據事實、風險、程序進展等靈活應變。張炳旭結合實務經驗談到了“三審合一”在實務中的應用程度以及實踐中面臨的困境。他認為,未來的“三審合一”發展過程中,審理程序的統一可能也是一個制度改進方向。
數字經濟的民行刑一體化法律治理
本議題由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所所長衛躍寧擔任主持人。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李華偉,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犯罪學研究所副所長印波,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謝澍進行發言。北京星來律師事務所管委會副主任、證券業務中心主任王營以及北京星來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公司業務中心主任杜佳虹進行與談。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謝鵬程點評。
李華偉以《數字時代民行刑一體化的基層檢察實踐——以流量劫持治理為切入點》為題,介紹東城區檢察院在數字治理中探索民行刑協同路徑以及在電信詐騙、數據安全犯罪等案件辦理中貫徹民行刑協同治理的思路。印波以《貸款犯罪的穿透式認定》為題,發表了自己對于民行刑一體化的看法。謝澍以《數字經濟時代的檢察機關一體化履職》為題,從三方面闡釋觀點。他認為,律師在檢察一體化履職過程中應當發揮糾錯功能,發現并指出民事、行政、刑事證據標準的差異,提出反向信息和證據。
王營與談的話題是《關于證券民行刑司法實踐中關于重大性認定的差異性思考》。杜佳虹從民行刑交叉案件治理與流量劫持法律規制的困境兩方面進行與談。
謝鵬程認為,民行刑一體化實質上是思維、知識和能力的一體化,而不是部門法的一體化;從諸法合體到法律分類再到民行刑一體化的發展過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而不是回歸。
內容來源 |《法治日報》2025年04月30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