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國防部自2015年介入也門沖突后,雖然它在裝備、訓練、人數等客觀因素占據上風,取得了一定的戰績,可是,隨著胡塞武裝節節勝利,沙特軍隊即便擁有技術優勢也不斷敗退,心理受到巨大壓力的官兵開始出現厭戰情緒導致出現逃跑、潰散、投降等……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沙特軍方逐步引入戰前心理篩查制度,對部署士兵進行心理健康評估。這種心理健康評估機制包括:前線設立流動心理診所,由軍事心理學家和宗教顧問(穆夫提)組成混合團隊,提供應激疏導。它以宗教干預占主導:60%的疏導內容為伊斯蘭教義中的"吉哈德堅忍觀";在利雅得、吉達的軍事醫院設立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專科,但僅覆蓋約15%的返鄉士兵;
按照沙特軍方的想法,積極推廣戰時心理賦能計劃應該可以改善沙特官兵的心理狀態,提高他們的戰斗力,可是效果恰恰相反:沙特軍方的心理賦能體制執行困難與其社會體制、宗教信仰有很大關系;
沙特社會長期污名化心理疾病,士兵普遍隱瞞癥狀。也門作戰部隊中僅12%的PTSD患者主動尋求幫助;而且資源分配不均勻,心理賦能咨詢優先保障軍官和飛行員,普通步兵僅能通過熱線電話獲得有限支持(退役士兵匿名采訪,阿拉伯新聞網2023年報道),至于占據主力地位的非洲雇傭軍官兵,它們想都不用想了…況且,沙特軍方的心理賦能方案主要依靠傳統"托靠真主"(??????)的勸導方式對創傷后抑郁療效有限,現代心理治療技術滲透率不足30%;
阿聯酋軍方也建立類似的心理賦能體制,采用西方現代心理認知行為治療,效果不錯:PTSD確診率只有19%。
也門慘敗以后,付出慘痛代價的沙特在"愿景2030"計劃中,沙特軍方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培訓首批200名專業軍事心理醫師(2024年1月啟動),但基層推廣仍需時間。當前服務仍存在三大矛盾:
1. 沙特社會傳統伊斯蘭醫學觀與現代心理學的沖突
2. 高自殺率(年均17例確認)與官方否認數據的矛盾
3. 沙特軍方不準女性醫護兵參與戰地心理服務的宗教限制
盡管沙特在也門戰場建立中東地區最完善的心理支持框架,但文化障礙和資源瓶頸嚴重制約實效:在保守伊斯蘭國家推行軍事心理健康服務,必須實現"經訓指導"與"臨床醫學"的有機融合。未來3-5年將是沙特軍改的關鍵觀察窗口。
參考資料:沙特《國防醫學雜志》2018年報告、2021年沙特國民警衛隊研究數據、國際紅十字會2023年評估報告、《柳葉刀》中東版2022年調研。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