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練圖》里,唐代宮廷女子舒展雙臂搗練的節奏;《耕作圖》中,農人彎腰插秧的韻律……聽,這是穿越千年勞動的回聲。
在歷史的長河中,勤勞的中國人向來以汗水為墨、以奮斗為筆,書寫著不朽的壯歌。其實,早在現代意義上的勞動節出現之前,咱們中國人就有自己獨特的“勞動節”。
一提到二月二,很多人馬上就能接上“龍抬頭”,但這句農諺還能接著往下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大倉滿、小倉流……”
相傳在周武王時期,二月二就被定為“春龍節”。武王效仿先賢,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下田耕種,由此開啟了全國農耕的大幕。《禮記》中提到“天子親耕,諸侯耕助,以勸農也”,“御駕親耕”的傳統也隨之流傳開來。從這個層面來講,二月二可以看作中國最早的“國家勞動節”。
除了二月二,如今常被大家當作“中國版情人節”的七夕,也算得上是“勞動節”。
七夕節(乞巧節)起源于上古時期,在西漢得以普及,到宋代達到鼎盛。《詩經?豳風?七月》就有這樣的描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在男耕女織的農業時代,女性與紡織聯系緊密,不管是世家貴族還是普通百姓,大多都得會點針線手藝。特別是在江南地區,紡織更是女子們重要的賺錢途徑。
宋代文學家、蘇州人范成大在《繅絲行》里寫道:“大小麥青青大麥黃,原頭日出天色涼。婦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繭門前香。繅車嘈嘈似風雨,繭厚絲長無斷縷。今年那暇織絹著,明日西門賣絲去。”
七月初七向織女“乞巧”,充分體現出人們對紡織這一勞動的重視,也讓這一天具備了紡織業“勞動節”的屬性。
這些延續千年的節日,雖然并沒有“勞動節”這樣的名稱,卻處處蘊含著“以勞為美”“勞動光榮”的文化基因。在如今機械化逐漸取代人力的時代,那些穿越時光的勞動身影,依舊在訴說著對手藝的敬畏以及對土地的深情。
時至今日,勞動節的意義更多在于犒勞努力的自己,同時也是向每一位辛勤的勞動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文穎 裴詩語/文 倪鈺 趙堃雅 楊光鑫 胡寒/后期
(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