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關稅戰中栽了個大跟頭后,特朗普終于在美烏礦產協議上找回了點面子。
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烏克蘭與美國正式簽署了備受關注的《美烏礦產協議》,并同步成立了“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
從協議內容來看,核心在于烏克蘭通過有限的經濟讓步,換取美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政治支持和軍事援助,同時成功規避了最令基輔擔憂的債務償還問題。
這份協議看似是特朗普政府在外交上的一大勝利,實則卻是烏克蘭方面精心設計的一場政治博弈。
【協議的核心:資金池與控制權的平衡】
根據烏克蘭第一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尤利婭·斯維里堅科發布的協議細則,該基金將完全由新許可證收入填充,涵蓋關鍵材料、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項目的新許可證資金的50%。
這一條款意味著,烏克蘭現有的礦產開采活動完全不受協議約束,只有未來新增的資源開發收益才會進入這個所謂的“共同基金”。
更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名義上是“共同管理”,但協議中明確規定,“雙方均無主導投票權”,充分體現了兩國間的“平等伙伴關系”。
換句話說,美國雖然參與其中,但并不擁有對基金使用方向的最終決定權。
這種安排既滿足了特朗普政府對外宣傳上的“共贏”形象,也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烏克蘭的主權和經濟自主權——特朗普拿到了他最想要的“面子”,而烏克蘭則保住了自己的“里子”。
【澤連斯基的“忽悠藝術”:用未來的錢換當下的命】
事實上,早在2024年9月,澤連斯基便主動向特朗普提出了這一礦產協議構想——彼時他已預見到若特朗普再度當選,美國對烏克蘭的無償援助將大幅縮減甚至徹底終止。
因此,這項協議本質上就是一場“穩住特朗普”的政治交易,一個用來拖延時間、爭取空間的“誘餌”。
特朗普曾在多個場合高調宣稱,要讓烏克蘭“用5000億美元礦產償還過去所有的援助”。然而,在最終達成的協議中,并未提及任何債務償還條款。
相反,協議明確指出:“2022年以來的美國援助不會算作烏克蘭的債務。” 這一成果顯然是烏克蘭方面談判能力的體現,也是歐洲國家及其他盟友多方協調施壓的結果。
至于所謂“礦產換軍援”的說法,則更像是一種心理戰——美國今后的援助將以“投資”形式出現,而不是此前那種“贈款”(grant)。
這聽起來似乎更強調烏克蘭的“還款責任”,但實際上,只要烏克蘭繼續處于戰爭狀態,這筆“投資”就很難轉化為真正的債務壓力。
【特朗普的“贏學大戲”:電視上的贏家,現實中的空手套白狼】
作為一位深諳輿論操控的政治人物,特朗普深知如何包裝自己的政策以迎合選民情緒。“礦產協議”對他而言,不過是又一場典型的“交易的藝術”表演。
在他看來,只要能在媒體鏡頭前展示“烏克蘭出讓礦產”的畫面,就能在紅脖子選民中塑造“美國再次偉大”的敘事效果。
然而,現實遠比特朗普想象得復雜。烏克蘭可新開采的深層礦體極為有限,且多數位于蘇聯時期因技術經濟條件限制而未能大規模開發的區域。
這些資源的價值遠遠無法達到此前炒作的5000億美元級別。正如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那樣,烏克蘭此舉更像是在“用不存在的礦產換來不存在的安全保障”。
事實上,特朗普本人對這場所謂的“礦產交易”是否真有價值并不關心。他的目標很簡單:在電視上贏一次,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勝利。
而這正是他在此次協議簽署過程中最看重的東西——畢竟,“復雜的贏”需要戰略眼光和長期規劃,而這些東西顯然不是特朗普政府的強項。
【結語:一場虛實交織的“贏學”表演】
綜上所述,《美烏礦產協議》的本質是一次高度政治化的妥協產物。它既反映了烏克蘭在戰爭持續背景下對外依賴的真實困境,也暴露了美國在特朗普治下外交政策的實用主義本質。
與其說這是烏克蘭與美國之間的"戰略合作",不如說是澤連斯基在艱難局勢下的一種生存策略。
他清楚地知道,面對特朗普這樣一個不可預測的對手,最好的辦法不是正面硬剛,而是巧妙周旋,用一張看似有利可圖的"礦產藍圖"來換取更多喘息之機。
在這場博弈中,烏克蘭成功避免了最壞情況的發生——即徹底失去美國的財政與軍事支持;而特朗普則得以在國內政治斗爭中高舉“交易勝利”的旗幟,繼續維持其“美國優先”的敘事框架。但在表象之下,真正的戰略價值卻極其有限。
歸根結底,這場協議簽署儀式不過是一場雙方各取所需的政治表演。從長遠來看,要想真正打破俄烏沖突僵局,僅靠一份“紙上談兵”的礦產協議是遠遠不夠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