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清單》發布
覆蓋11個產業園區8條產業鏈
全市新增中試平臺及
概念驗證中心44家
《白皮書》出爐
已為百余項中試成果
提供對接服務
“中試+園區”對接會
聚焦“中試+園區”雙向賦能
以需求促合作、出成果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4月29日下午,科創天府·智匯蓉城“中試+園區”場景創新供需對接會舉行。該場活動由成都市科學技術局、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共同舉辦,吸引了中試平臺、概念驗證中心、產業園區、企業代表等超130人參加。成都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鋼,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陳健出席活動。
《需求清單》發布
覆蓋11個產業園區8條產業鏈
“這邊再加兩把椅子!”會議現場,工作人員抱著備用座椅穿梭在人群中,原本規劃的座椅區早已坐滿,后排也被臨時增設的折疊椅填滿。活動尚未開始,園區、企業以及服務機構代表已經擠滿會場,希望找到合作契機。
為園區提供專項賦能,也為企業展現園區的優質資源。在活動現場,《成都市產業園區中試平臺需求清單》(下文簡稱《需求清單》)正式發布。《需求清單》覆蓋全市11個重點產業園區,涉及集成電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等8條重點產業鏈,涵蓋腦機接口、人形機器人、種業等23個產業細分領域的中試平臺需求。同時,《需求清單》明確了中試平臺所需具備的中試能力,并展示了產業園區可為入駐中試平臺匹配的載體、資金、市場等優質資源。
“我們發布的是《需求清單》,更是‘機會清單’。成都將以最大的誠意、最優的政策、最好的環境,誠邀全國各類創新主體來蓉,攜手共建西部中試生態,把《需求清單》轉化為‘合作清單’‘成果清單’。”成都市現代產業發展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道。
眾多園區借助《需求清單》發布的契機,積極尋求與中試平臺的合作機會。四川蒲江經開區管委會也帶著明確需求來到活動現場。據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透露:“我們已集聚工業企業346家,規上工業企業109家,重點聚焦生物制造、綠色食品、裝備制造三個主攻產業方向。”
“自‘立園滿園’行動開展以來,園區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瞄準生物制造未來產業方向,以合成生物學為基礎,圍繞生物制藥、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合成食品三個方面,主動融入國家生物制造先導區,推動產業鏈向更高層次延伸。我們急需中試平臺助力這些項目孵化落地,所以來參加活動發布中試平臺需求,看看能否找到匹配資源。”該負責人補充道,“比如我們園區的生物制造類企業,一直專注于技術和產品的研發生產。隨著市場對合成生物類產品的需求增長,企業有了新的產品研發計劃,但在從實驗室到量產的中試環節面臨技術和設備難題。希望借助此次活動引進合適的中試平臺,幫助合成生物類企業突破瓶頸,實現產品升級和產能提升,進而推動整個園區合成生物產業的發展。”
“中試驗證是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也是產業園區實現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通過‘中試+園區’的雙向賦能,我們將為成都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推動中試平臺的建設,我市已出臺《成都市建設西部中試中心實施方案》和《成都市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資助管理辦法》(試行),系統布局了中試平臺和概念驗證中心,覆蓋了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材料等13個重點產業鏈。目前,已經孵化轉化了近1000個項目,培育出了36個省級以上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及創新產品。
打通成果轉化“經絡”
中試平臺及概念驗證中心授牌、簽約
現場還進行了《中試平臺助力產業園區科創體系建設》主旨演講以及中試平臺案例分享,并為成都市第三批中試平臺及概念驗證中心進行了授牌。
2025年,全市共新增中試平臺及概念驗證中心44家,其中中試平臺33家、概念驗證中心11家。
其中,成都先導小分子創新藥智能化中試研發平臺聚焦小分子及核酸新藥的發現與優化,已服務近百家醫藥企業。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人對先導的印象還停留在?DEL(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事實上目前我們的能力和服務范圍已經進行了極大的外延和拓展。”成都先導戰略規劃副總裁竇登峰坦言,“本次獲得成都市中試平臺授牌,可以讓更多潛在合作伙伴了解到平臺的能力,有助于進一步開拓市場、拿到訂單。”
在竇登峰看來,成都正逐步成長為生物醫藥研發的高地,“之前我們小分子藥物的研發更多聚焦于發現階段,下一步主要發力點將聚焦小分子藥物的優化和放大階段,同時希望充分發揮平臺的能力和優勢,推動更多創新藥項目順利完成小試和中試,走向市場。”
作為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概念驗證中心,環華西國際智慧醫谷概念驗證中心以技術經理人為運營主體,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既對項目前期進行可行性驗證,也對其商業潛質及市場前景進行綜合考量。
“授牌是一種認可,我們將鏈接更多更有效的產學研資源,共同為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前端的概念驗證工作賦能。”中心主任雷娟透露,未來將探索引入AI大模型技術,強化對早期項目的精準研判能力,進一步優化服務體系和流程。
活動現場還圍繞中試平臺及概念驗證中心建設進行了三組簽約,四川省中試研發有限公司與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就中試生態聯合共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四川省中試研發有限公司與三塔智能科技中小試平臺、鼎橋AI+5G智能終端中試平臺和四川省生物制造微生物資源產業化中試研發平臺就四川省中試研發平臺“1+N”模式進行合作簽約;成都中醫藥大學現代中醫藥概念驗證中心與其遴選項目進行簽約。
成都現代中醫藥概念驗證中心是此次簽約方之一。據成都中醫藥大學天府中醫藥創新港部門工作人員何沛煜介紹,作為成都市首批掛牌的概念驗證中心,在市科技局支持下,概念驗證中心已構建起從專利評估、概念驗證、中試熟化、融資孵化、產業落地的成果轉化全流程服務體系,助力超百家企業實現創新成果轉化。“此次簽約內容為三個項目,分別為斑寅急性痛風中藥乳膏、川萃納米‘紡’中藥精油家紡、小兒復方雞內金速溶散,項目在外用且極速緩解痛風癥狀、中醫藥+家紡新材料、改良中藥服用體驗等方面各有創新。”何沛煜說道。
“我們將采用‘沿途下蛋’的成果轉化模式。”何沛煜分析,以痛風膏為例,先通過申請藥械組合的形式實現市場準入,再通過開拓市場等方式讓項目打開市場并獲取融資,利用資金不斷完善產品、擴大生產規模,進一步打開市場,在此基礎上,持續投入資源開展深入研究,逐步往藥字號目標推進。
《白皮書》發布
全市認定備案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113家
中試是連接科研成果與產業化生產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實現產業升級“關鍵一躍”的核心環節,在提升科技創新效能、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為全景、多維度展示成都中試服務能力,為成果轉化提供關鍵指引,活動現場發布了《成都市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發展白皮書》(下文簡稱《白皮書》)和《成都市中試平臺及概念驗證中心服務能力手冊》。
《白皮書》顯示??
自2023年7月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印發《成都市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資助管理辦法(試行)》后,成都市圍繞優勢產業,聚焦重點產業鏈,系統布局中試平臺及概念驗證中心矩陣。
截至目前,已認定備案113家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其中概念驗證中心31家、中試平臺82家,涵蓋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型材料等13條重點產業鏈,分布在高新、溫江等21個區(市)縣,有力支撐了成都創新成果轉化。
在具體實踐方面,成都依托“科創通”上線“西部中試綜合服務平臺”,推出中試平臺地圖,實現中試服務與成果轉化的“一屏對接”“一屏服務”。同時,組建成都市中試服務聯盟,打造中試活動品牌體系,2024年已為百余項中試成果提供對接服務。
《白皮書》還梳理了中試平臺4種建設運營模式,即“鏈主自建+共享開放”“政府搭臺+院所主建”“企業主建+專業服務”“聯合共建+專業運營”,各具特色優勢,為參與中試平臺建設的不同主體提供多樣選擇。
? 來源 | 成都科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