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揮師南下,從廣西、云南兩個方向攻入越南,一個月便將囂張的越南打回了原形。然而我軍回撤之時,自以為有蘇聯撐腰的越南不甘失敗,又大肆侵占邊境地帶高地,并大修工事繼續與解放軍對陣,自此,這場戰爭又持續了將近10年。
很多人以為我軍攻勢凌厲,每每都是排山倒海勢如破竹,實則在后面的輪戰中艱苦卓絕,戰場環境之惡劣觸目驚心。我們先來看幾組照片對比,畫面中我們看到的是貓耳洞,也就是中國軍隊輪戰期間普遍運用的一種隱蔽工事。
與這些作為參觀景點的工事相比,大多一線的貓耳洞狹小簡陋。當時前線曾流傳一句話,那就是普通人在里面呆不了5分鐘。然而我們的戰士卻要在里面堅守幾個月,有的甚至需要整年堅守。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戰火中的貓耳洞,貓耳洞最早出現在抗戰時期,主要是為了抵抗日軍的猛烈炮火,后在解放戰爭中被粟裕將軍推廣至全軍,巔峰時期則出現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用今天的話說,貓耳洞的故事在當時能夠霸榜熱搜。貓耳洞,外形酷似貓耳朵,高度一般不超過1米,洞口很小,進出都要貓腰甚至趴下。一般開設在土質好的向陽面,背風能夠見光,主要用來防炮、藏身、儲存彈藥糧食。
由于云南、廣西多山,大多為喀斯特地貌,山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溶洞,因此連同小型天然洞穴一起,通通被稱為貓耳洞。既然貓耳洞這么憋屈,為什么不將它挖大一點呢,我推測戰士們很想挖大一點,但在山上挖洞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越軍也不會眼睜睜看著無動于衷,因此很多洞只能就著現有的天然洞口,稍微加以修飾擴大。小的只能容下一個人,大點的能容下幾個人。
那么為什么不將洞口開得大一點,讓戰士們進出方便一點呢?這就牽涉到它的隱蔽性,本身它既是工事,越小防彈效果越好,也是戰士們的休息地。在兩山輪戰的前幾年,越軍特工神出鬼沒大量滲透,一旦暴露洞口,越軍就會偷襲。越南人少兵少,但擁有跟法國美國打了幾十年仗的豐富作戰經驗,因此越南在六七十年代大力發展特種兵,其單兵作戰水平就連美軍特種部隊也心存忌憚。當時我軍與越軍對陣,哨所距離近的只有七八米,彼此說話對方都能聽到,遠一點的也就幾百米,一旦洞口暴露,只要扔進去一顆手雷,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當時也確實出現了這種情況,所以洞口低矮狹小,常常還要覆蓋雜草樹枝偽裝以至于許多新兵初上戰場的時候,前面幾天夜里根本不敢睡覺。
那么貓耳洞到底有多艱苦呢?兩山輪戰期間,最殘酷的戰斗在八里河那拉戰場,去的人可謂九死一生,因為越軍占據高地,我軍哨所正好在其火力覆蓋之下。拋下雙方開戰和越軍偷襲不說,單說洞內戰士們的生存,由于洞穴狹小低矮,戰士們睡不能直躺,站不能直腰,進出都要爬或者彎腰,那種憋悶難受的滋味如同受刑,常人根本無法體會。在這里,常年溫度28度以上,洞內溫度四五十度,出洞有生命危險,在洞內汗流浹背。
一批戰士輪戰3個月到半年不等,戰士們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在洞內解決。這里地處亞熱帶,溫度高,濕度大,衣物霉爛、食品變質,被褥甚至能夠擰出水滴,這便是生存條件的真實寫照。食物腐爛味道、衣物發霉味道,汗酸以及屎尿腥臭味道污濁不堪,一些新兵換防后有的幾天吃不下飯。
然而再堅強的戰士有幾樣困難也無法克服,比如蛇蟲鼠蟻蝎子蜈蚣,還有比蒼蠅大的蚊子。白天老鼠亂竄,晚上蚊蟲叮咬,說這里是煉獄并不為過。
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出現大量皮膚病,襠部、腿上、胳膊上,全身上下潰瘍體無完膚,藥也無法治愈,因此雙方士兵出現了光著身子打仗的情況。而這也讓不少人留下了后遺癥,每每刮風下雨變天,便會酸痛奇癢難忍。每次換防后戰士們下山時,都會有一部分戰士一瘸一拐拄著拐杖。
雨季到來后情況更為嚴重,有時洞穴沖塌,有時雨水倒灌,山洪一來,水能到膝蓋或者大腿根兒,有時持續十多天。期間戰士們只能泡在水中,扛不住了,便輪著到空彈藥箱堆起的架子上坐會兒。更嚴峻的是大雨持續不斷,軍工一連幾天無法運送補給,實在沒有辦法,戰士們只能喝雨水捉老鼠吃。與這些雨水泛濫不同,有時候會因天氣干旱,或者敵人封鎖太嚴淡水送不上來,戰士們渴得嘴唇干裂,不得不吮吸石壁或者墻壁上的露水。
整月或者幾個月不洗澡都很正常,但最難熬的不是犧牲,而是知道自己可能犧牲,但又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犧牲。或者聊光了所有話題,一群老爺們睡不能睡,只能干瞪眼熬著,精神出現恍惚的情況。
但即便是在如此艱苦卓絕的環境下,戰士們依舊以苦為樂,甚至血濺洞壁,誓死堅守,因為他關乎到戰斗的勝敗,乃至國威軍威、每個戰士的人格、精神、榮譽,關乎到身后億萬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這就是中國軍人。在眾多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電影中,最能體現貓耳洞艱苦殘酷的,是1987年的《他們正年輕》,遺憾的是全網已經很難看到了,因為電影如同紀錄片,真實還原了煉獄中的堅守。另一部有較多體現的是《雷場相思樹》,大年除夕夜,陣地上炮火連天,身后卻萬家燈火,一切就像沒有發生過似的,令觀看者無不落淚。
除此之外專門描寫“貓耳洞”的則是《長排山之戰》,越軍利用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做掩體工事,令我軍進攻受阻。我軍則出奇兵夜上懸崖,其后上下夾攻一舉擊潰越軍防線,接著以手雷、機槍、爆破筒、火箭彈、噴火槍,各式搜剿消滅洞內越軍。這部電影是軍教片,充分展現了我軍及時總結教訓,從戰爭中完善技戰術的克難攻堅的進取精神。再有就是《驕傲吧母親》《花枝俏》《新兵馬強》,都對刁鉆越軍利用天然洞穴阻擊我軍,或多或少有展現。
由于老山地帶天然洞穴多,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連,越軍洞穴里面猶如迷宮,因此我軍搜剿打洞時也并不敢貿然進入洞穴。一般都是扔手榴彈或者機槍掃射,或者使用噴火槍,最大程度避免被越軍伏擊,減少傷亡。
1981年,我軍收復法卡山、扣林山,自1984年起我軍轉入收復老山者陰山的數年輪戰,既收復了被侵占的領土,又摧垮了越南的經濟,而幕后支持的蘇聯先是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后又解體引發東歐劇變,無法承受戰爭消耗的越南最終妥協停戰。
今天,當年的老山戰場已經成了風景區,當年被炮火蹂躪得寸草不生的山頭,也已經林深葉茂蒼翠欲滴,透過那些遺棄和修繕的工事,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當年英雄們的艱苦與不易。
而那些為此獻出生命的一萬多名烈士,則安葬在廣西、云南的15座烈士陵園內。
位于云南文山自治州的麻栗坡烈士陵園安葬著來自19個省市19個民族在內的960名烈士,陵園背靠青山,面向祖國,莊嚴肅穆,最大的烈士35歲,最小的僅有16歲。
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鑄就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為身后億萬個家庭贏來了祥和寧靜。青山埋忠骨,熱血照千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各界人士包括學生,不斷到這里憑吊英烈,回顧他們的英勇壯舉,感恩傳承他們的忠誠無私、頑強英勇。或許他們的名字不為人所知,但他們的功勛卻永垂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