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央視鏡頭里那個不到一公斤的"保溫杯無人機"輕松攜帶三枚手榴彈升空時,全球軍事觀察家的瞳孔都收縮了。這不僅是世界上首款同軸雙旋翼微型無人機,更暗藏著中國在智能戰爭賽道上的底層邏輯。
通俗來說,用模塊化設計和AI神經處理單元,把單兵作戰能力壓縮進一個可折疊的戰術背包里。這種看似小巧的突破背后,實則是解放軍從烏克蘭戰場學來的殘酷算術:當一架不足萬元的無人機能摧毀百萬美元的坦克時,戰爭的成本效益比就被徹底改寫了。
(圖1)
中國軍工體系正在上演的"螞蟻吞象"戲碼令人玩味。
珠海航展亮相的CH-817(圖1)能用35毫米榴彈發射器投射,上海交大研發的SKP-880FM通過光纖實現50公里抗干擾控制,這些技術拼圖暴露出清晰的戰略路徑——不是盲目追求美國的全球鷹式高端裝備,而是用光纖產能占全球62.5%的產業鏈優勢,打造出俄烏戰場上那種打不完、防不住的無人機蜂群。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民營企業如Skywalker Technology的入局,這些帶著消費電子基因的玩家,正把大疆的飛控技術和拼多多式的成本控制注入軍工體系,這種"軍民融合"的化學反應比任何閱兵展示都更具威脅性。
光纖制導無人機在烏克蘭平原上收割坦克的畫面,顯然刺激了解放軍的神經。第71集團軍測試的FPV無人機不僅復刻了烏軍Flagbearer-10的戰術,更在武漢民營企業的實驗室里進化出了更恐怖的版本——用消費級無人機搭載的光纖套件,把攻擊半徑延伸到50公里,這相當于把每個步兵班都變成了移動炮兵陣地。
更耐人尋味的是對烏軍反坦克地雷空投戰術的沉默關注,中國既有現成的TM-62同類產品,又有全球最大的農業無人機隊,這種"技術平移"的潛在殺傷力,可能比展示任何新型導彈都更讓周邊國家寢食難安。
(圖2)
但這場智能軍備競賽的真正勝負手,藏在《解放軍日報》那句晦澀的"分階段飛躍"里。
第一階段擴大使用范圍已經通過微型無人機列裝實現;第二階段深度整合自主行動正在Blowfish A2這類高速攻擊平臺上驗證;最終重構戰場規則的關鍵,卻是王宏宇教授團隊那項不起眼的抗干擾通信技術——當AI神經處理單元遇上50公里光纖傳輸,產生的質變可能徹底顛覆傳統電子戰體系。
這種從硬件到軟件、從單機到系統的遞進式創新,暴露出中國軍工罕見的戰略耐心。
臺海和南海的衛星地圖或許能解釋這種急迫感。在可能發生的登陸作戰中,傳統火炮支援易遭攔截,而數千架攜帶空爆迫擊炮彈的Blowfish A2無人機(圖2)從漁船起飛時,任何防空系統都會陷入算力崩潰。這正是解放軍西部戰區頻繁演練反無人機戰術的深層邏輯——他們比誰都清楚,當中國民營企業年產3.5億芯公里光纖時,未來戰場的制勝關鍵已不再是導彈射程,而是誰能用更便宜的價格制造更多"會思考的子彈"。
可見,當烏克蘭用淘寶零件組裝的自殺無人機屢次重創俄軍時,五角大樓不得不承認現代戰爭正在從"技術代差"轉向"成本代差"。
(圖3)
中國顯然讀懂了這份戰場報告,從可折疊旋翼到模塊化載荷艙,每個設計都在強調可量產性。
這種思路與美軍執著于第六代戰機的技術貴族主義形成尖銳對比,就像圍棋高手用遍地開花的"俗手"圍剿大龍,看似不夠炫酷,卻可能更適應未來消耗戰的血腥算術。
站在樟樹機場望著頻繁起降的無人機群,會發現這場軍事變革的本質是場供應鏈戰爭。中國軍工人深諳,在芯片禁運的陰影下,與其追逐7納米制程的軍用AI芯片,不如把14納米芯片的光纖通信優勢(圖3)發揮到極致。
就像SKP-880FM用相對落后的制程實現抗干擾突破所揭示的——智能戰爭的勝負,越來越取決于誰能用現有技術拼出最致命的組合拳。當西方還在為自主武器倫理爭吵時,解放軍已經用榴彈發射器打出的微型無人機給出了實用主義答案。
從保溫瓶大小的偵察兵到掛載迫擊炮彈的攻擊群,中國無人機譜系暴露出的軍事哲學異常清晰:不追求單項技術碾壓,而是用光纖網絡+AI模塊+民用產業鏈構建一個讓對手防不勝防的生態系統。
這種思路在烏克蘭戰場完成概念驗證,在臺海想定中完善戰術細節,最終可能在南海形成完整的智能作戰體系。沒有炫目的第六代戰機,沒有震懾性的航母編隊,但當每個漁民都能從船艙放出掛載反坦克導彈的無人機時,戰爭規則就已經被重寫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