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本游戲的“障眼法”與監管鐵拳
“商人逐利與國家大義之間是否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2025年4月,李嘉誠家族主導的長和集團港口交易再掀波瀾。原定于4月2日與美國貝萊德財團簽署的228億美元交易因中國監管介入暫緩后,長和集團竟祭出“分拆交易”新招——將巴拿馬運河核心港口拆售給貝萊德,其余43國港口轉售意大利阿蓬特家族。
表面上,此舉是“引入第三方降低地緣敏感性”,但美媒披露“巴拿馬港口51%控股權仍歸貝萊德”,徹底撕破“商業自由”的偽裝。
這場精心設計的“資本魔術”,實則是試圖繞過中國《反壟斷法》與《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的監管鐵網。巴拿馬港口承載著中國海運21%的進出口量,其管理系統與數據若被美資掌控,可能淪為對華航運封鎖的“數字絞索”。
面對這一變相轉移戰略資產的行徑,中國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外交部、港澳辦三度警告,最終依法凍結長和系5家關聯公司賬戶,其市值更是一度蒸發781億港元——這場博弈以資本潰敗拉開序幕。
二、致命矛盾:李嘉誠的“西退東守”與國家紅線的碰撞
“為何寧愿背負罵名,也不賣給中資‘國家隊’?”
面對中遠海運等“國家隊”的收購意向,李嘉誠選擇與美資捆綁。這并非中資價格不夠誘人,而是李嘉誠近些年加速把資產轉移至海外,這讓其十分懼怕美西方的制裁“鐵拳”——從2013年拋售內地物業套現4000億元,到2020年清倉英國電網,李氏家族始終踐行“危機前撤退”的投機哲學,將“西退東守”策略發揮到極致。
當美國務卿魯比奧親赴巴拿馬施壓,特朗普威脅“武力收回運河主權”,長和港口早已成為中美地緣博弈的棋子。而李嘉誠拒絕“國家隊”的抉擇,無疑是對美霸權的屈膝妥協,不僅被港澳辦痛批“漠視民族利益”,更引發網民群嘲:“賺錢時靠中國招牌,危機時跪舔美資,何談家國情懷?”
三、國家反制:法律戰、戰略替代與市場震懾
“當資本挑戰國家紅線,誰才是真正的‘不可抗力’?”
中國監管層的反擊堪稱教科書級:
1. 法律戰:援引《反壟斷法》第二條,明確禁止境外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產生排除、限制影響。中方代表團親赴巴拿馬,推動當地審計長和港口特許權合法性,一舉堵死其“拆殼交易”的幻想;
2. 戰略替代:加速擴建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秘魯錢凱港,打造繞開巴拿馬運河的“新海上絲路”,將運輸周期縮短30%,成本降低50%;
3. 市場震懾:長和系股價暴跌22%,投資者用腳投票宣告對“脫鉤戰略”的不信任,形成“以市場反制資本”的經典案例。
市場監管總局更以16字強硬表態:“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未獲批準前,不得實施集中。”這一聲明直接堵死長和拆分交易的后路,明確任何變相操作均屬無效。
美國“以資本代軍事”的霸權邏輯早已昭然若揭,貝萊德董事長芬克與特朗普密謀收購,美方更計劃對中國船舶征收單次500萬美元天價停泊費,企圖將航運命脈變為遏華工具。但中國的組合拳證明:在“國家安全”面前,11萬億美元資本巨鱷亦難撼動規則重塑的決心。
四、終極命題:從“商人”到“企業家”的責任重構
“李嘉誠與霍英東的距離,隔著一道國家紅線”
回溯香港商業史,霍英東抗美援朝時期冒死向內地運輸物資,押上身家支持國家;而李嘉誠在關鍵時刻卻選擇“套現跑路”。兩者對比,恰似一面照妖鏡,折射出“企業家”與“商人”的本質分野。
全球化4.0時代的規則已變:
商業邏輯失效:長和781億市值蒸發證明,“在商言商”的舊哲學在民族主義崛起時代寸步難行;
責任邊界重構:企業規模突破萬億量級后,商業決策必然具備公共屬性,需以國家利益為底線;
新商戰規則:利潤之上有國家,格局之外見生死。華為硬抗制裁、TikTok捍衛數據主權,皆為新時代企業范本。
五、結語:國家護航——資本行穩致遠的前提
長和交易風波的本質,是一場資本與國家的“對賭”。市場監管總局的勝利不僅捍衛了“一帶一路”供應鏈安全,更向全球宣告:中國在關鍵基礎設施博弈中絕不退讓。
未來,全球化將是“有界線的競爭”。企業若想穿越周期,必須將“家國為錨”植入戰略基因——畢竟,沒有國家護航的資本,終將成為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孤舟。
“資本無國界,但企業家有祖國。當大潮退去,唯有與國家同頻共振者,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