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學術匯報暨2024年度業務工作公眾分享會在西藏博物館舉行,匯報會由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主辦。為期兩天的匯報會,涉及23項西藏考古成果,年代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西藏早期金屬時代到吐蕃時期等。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黨組書記趙興邦介紹了西藏考古工作的多項成果。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來,西藏考古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從六十年代文物調查叩響高原文明之門到2024年康瑪縣瑪不措遺址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代代考古人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線之上,以手鏟為筆、以大地為卷,書寫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西藏篇章。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黨組書記趙興邦在分享會上發言
趙興邦書記表示:西藏正以“四大課題”為經緯,織就西藏考古工作的學術圖譜,多項突破性成果讓西藏古代人類發展史的“時間軸”愈發清晰:
一是高原早期人類遷徙之謎:從拉薩堆龍尚嘎崗遺址的舊石器遺存到阿里梅龍達普洞穴遺址的發現,實證了距今10萬年左右,人類開始踏入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那曲的尼阿底遺址實證距今4萬年左右,石葉技術與石片技術在西藏北部出現。
二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區系之辨:通過曲貢遺址、卡若遺址、拉頗遺址等陶器譜系研究,厘清了西藏東部與橫斷山區、中部的文化交融軌跡。這表明,距今5000年,西藏大部區域進入新石器時代。
三是早期復雜社會起源之鑰:位于阿里地區札達縣的格布賽魯墓地、桑達隆果墓地實證了距今3600年,西藏已邁入文明門檻;距今3600年,青銅器的傳入開啟了西藏的青銅時代;距今2500年,西藏古人類初步進入鐵器時代。
四是吐蕃王朝遺存之證:位于拉薩的溫江多遺址、當雄墓地再現了“唐蕃古道”的文明盛景。
趙興邦書記還介紹了2024年西藏文物考古工作重大突破。他表示,剛剛獲得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瑪不錯遺址,這座海拔4400米的史前聚落有“四個之最”:
一是海拔之“最”:刷新青藏高原腹地新石器遺址海拔紀錄。二是年代最“早”:是青藏高原腹地新石器時代年代最早,距今4800年。三是時序完整之“最”:構建起距今4800-2000年、橫跨2800年的最為清晰的文化序列。四是價值豐富之“最”:解決了西藏中南部新石器不同階段的文化格局問題,不僅填補了高海拔新石器時代人類生存策略研究的空白,同時也為西藏新石器階段聚落考古與社會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豐富的一批資料。該遺址結合多學科研究、在古DNA、古人類學、動植物考古、環境考古等方面實現了全方位突破。揭示了人類在海拔4400米以上的生態位活動的高原適應性、復雜性和連續性。不僅對西藏考古,乃至在世界范圍內認識和理解高原人類適應演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李林輝介紹西藏考古工作
西藏考古的突破,不僅在于填補歷史空白,更在于服務國家戰略、凝聚民族共識中體現考古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在邊疆考古中助力國家戰略,眾多出土文物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堅實的實物證據,徹底打破了以往人們認為西藏地理空間封閉的觀念。此外,西藏還發布了札達縣桑達隆果墓地發掘簡報,推進西藏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參與實施《青藏高原古代人群演化和考古文物譜系研究》等重大課題研究20項,出版學術著作、編著6部,發表學術文章31篇,考古成果轉化力度不斷加大。
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外聘教授李永憲介紹“讓文物活起來”與考古研究
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慶市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藏大學、布達拉宮管理處、羅布林卡管理處、西藏博物館等研究機構和文博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并分享了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文保室主任羅布扎西介紹位于日喀則市拉孜縣的廓雄遺址考古發掘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文博館員赤列次仁介紹位于林芝市波密縣的拉頗遺址考古發掘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