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去西天取經。如果白龍馬當初沒有馬蹄鐵,說不定它在路上就掛了。
為什么同樣是馬,野生的馬不打馬蹄鐵一樣健步如飛,而人工飼養的馬就必須打馬蹄,還必須定期修馬蹄呢?
還有,打馬鐵的時候,需要釘入馬蹄中,馬不會感覺到疼痛嗎?
奔馳的駿馬
其實,我們認為的馬的腳掌,實際上不是馬的真正腳掌,它只是馬的指甲。
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的馬蹄鐵,在馬的眼中就和“美甲”差不多。美甲還會影響干活,但是馬蹄實實在在是在幫助馬克服干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馬鐵鐵不僅不是馬的累贅,反而相當于馬的“工作手套”。
低調奢華有內涵的馬蹄鐵
馬蹄的特殊性
馬是一種極度特化的動物,它每條腿只有一根腳趾,是的,我們看到的巨大的馬蹄,是馬的一根腳趾頭。
如果類比成人的話,那就是人趴在地上,四肢只能用一根手指或者腳趾支撐身體。
那么馬為什么要進化出這樣詭異的關節結構呢?
其實馬的祖先一開始也是指節分明,它們的腳趾頭數目和今天的貘類似,前肢4趾后肢3趾,這是最初奇蹄目動物的出廠配置。
之所以進化成后來奇怪的“一指神功”,是為了奔跑。
馬的骨骼結構
馬的祖先,或者說是奇蹄目的祖先,最初是生活在森林里面的。
在大約3000萬年前的漸新世,因為氣候變冷,大量的森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草本植物。
草根本遮擋不了植食動物們龐大的身軀,這一時期,以爆發力見長的貓型亞目以及耐力見長的犬形亞目,紛紛開始攻城拔寨。
奇蹄目動物中的許多物種,如巨犀、爪獸等紛紛倒在這片草原上。
巨犀落入平原之后滅絕
剩下的奇蹄目面臨兩個選擇,要么固守基本盤呆在破碎的森林里面,要么奮勇在草原上獲得一席之地。
貘的祖先選擇了前者,馬和犀牛的祖先選擇了后者。
犀牛憑借它巨大的體型和厚重的外皮讓自己免于捕食者的攻擊,但是馬就不行了,它既不巨大,也無外皮,于是它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三十六計走為上。
自然界中的動物,通常很難兼顧速度和耐力,馬為了能在夾縫中求生,于是練就了速度與耐力的雙向奔赴。
馬的演化路線以及它們的蹄子
這個過程中,與地面接觸面積越少,跑得就越快。
于是馬在演化過程中,逐漸退化掉了自己的其他腳趾頭,每一條腿只保留一根腳趾。
在這一演化過程中還出現過一種中間過渡形態——三趾馬屬,可惜已經滅絕。
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會長指甲,馬也不例外,我們看到的馬蹄,其實就是馬的指甲。
因此,所謂的釘馬蹄,就是在馬的指甲上釘釘子,而修馬蹄,則相當于給馬剪指甲。
現代馬的身體輪廓
我們常聽說,不打馬蹄鐵,馬的腳掌會磨穿,對馬不好。
可是縱觀野馬和家馬,野馬的運動量遠超過家馬,為何它不要馬蹄鐵呢?
這就要從二者的運動方式說起。
野放的馬
家馬和野馬
野馬在自然界中的奔跑就是很純粹地奔跑,是夕陽下逝去的青春。
而家馬的奔跑,經常被賦予了重要意義,比如載人載物、拉馬車等等。
這就增加了家馬的負重,我們都知道動摩擦和物體的壓力有一定的關系,都是運動,家養馬馬蹄受到的摩擦超過了野外的馬。
長期下去,家馬的馬蹄磨損度超過了野馬,當磨損到接近肉的地方時,就會感受到疼痛。
馬的指甲和人的指甲一樣,最外層是角質層,內部是肉質層。
修得整整齊齊的馬蹄
我們剪指甲尚且還不能剪過頭,馬的馬蹄自然也不能磨損過頭。
人們起初并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一開始馬的飼養壽命很短,還不如牛羊。
后來人們為了延長馬的使用時間,發明出了馬蹄鐵,由此馬依靠這個裝飾物,直接起飛,坐穩了古代“超跑”的位置。
馬蹄的安裝也不是隨便釘幾顆釘子就能解決的,馬的蹄子,也會因個體的不同而出現差異。
所以馬蹄鐵需要鐵匠親自看了馬匹之后,根據馬的馬蹄大小量身打造。
打造的馬蹄鐵
釘腳掌之前,還要對馬蹄進行一定程度的清潔和修正,讓馬蹄更加整齊。
因此在古代,馬蹄是一種比較奢華的物件,不僅是因為耗時長,還在于古代的鐵很貴。
馬蹄的本質是指甲,因此理論上它是終身生長的,如果馬缺少鍛煉,馬蹄就會越長越長,最后影響到馬的正常行走。
這就好比人一直不剪指甲,最后指甲就會像清宮劇里的娘娘們一樣。
長時間不修的馬蹄
所以對于長時間圈養的馬,需要定期為它修馬蹄。
馬是天生為奔跑而誕生的,如果馬長期不運動,它反而會免疫力下降。
野馬的生活就更加簡單了,它們每天有足夠的運動量,并且它們的食譜更寬廣,能夠攝入更多的胡蘿卜素β,這些有助于形成角質層,讓野馬的馬蹄更加具有韌性。
而且自然界中的野馬一旦進入老年,就會淪為捕食者的獵物,所以我們在野外看到的馬,基本上都是正值青壯年。
正值壯年的馬
不過細細追尋下來,如今自然界的野馬,其實是家馬野化之后放歸的。
馬這個物種只有兩個亞種,分別是家馬和普氏野馬,普氏野馬被認為是家馬的亞洲祖先之一。
本質上我們看到的各種不同外形的馬,都是同一個物種,重達1噸的夏爾馬以及于老師的骨血矮腳馬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就和大丹犬與吉娃娃可以生育后代是一樣的。
可愛的矮腳馬
凋零的馬家族
馬所在的馬科只有一個獨苗演化支——馬屬,成員也很凋敝,分別是馬、驢、斑馬。
在人類的干預下,這個家族還誕生了騾子,馬和驢的雜交后代,以及斑馬和驢的雜交后代“斑驢”。
注意,此“斑驢”和已經滅絕的斑驢不是同一種動物。
這些雜交體雖然能健康長大,但是無法正常生育,種群數量得不到拓展,只能人工培育。
馬是目前奇蹄目動物中數量最多的成員,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它。
斑馬是某種意義上的野生馬
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馬的基因池并不豐富。
人類培育馬是為了作為勞動力,于是選擇性地培育,一般來說一只種馬就可以包攬一個馬場的后代。
長期的選擇培育,導致我們現在的馬多多少少都有些親戚。
此外,一些特征比較特殊的馬,如矮腳馬,它們的培育過程和寵物狗、寵物貓是一樣的,為了獲得穩定的性狀,采取回交的方式。
因此這類品種的馬近親繁殖很嚴重,后期會有各種疾病出現。
馬中巨獸夏爾馬
動物學家們發現,如果不是馬在最后時刻抱住了人類的大腿,很有可能它們當初會全部滅絕。
家馬是由亞歐野馬馴化而來的,這個亞歐野馬是一個很大的類群,泛指一切生活在亞歐大陸上的野生馬。
普氏野馬也在這個大分類里面,如今它們在野外已經滅絕,現在的普氏野馬是人類野化放歸的。
馬因為成為了六畜之一,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人不滅絕它們就不會滅絕,它們的一生都要依附于人類才能生存。
這是馬的幸運,在絕處逢生,拯救自己的物種。
馬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了
但同時這也是馬的不幸,因為人類的培育,馬的基因池也來越小,馬的質量會越來越差,滅絕是板子上釘釘的事情,什么時候滅絕取決于人類能救它們到什么時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