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中南海的辦公室里,毛主席接到了軍委送來的一封特殊信件。
信上申請為當時擔任我國石油工業部第一任部長李聚奎授予上將軍銜。
主席簡單看了幾眼,大手一揮允許授予,并將李聚奎重新調回軍隊工作。
為此主席私底下感慨,“若沒他,新中國至少得晚成立10年!”
那么這個李聚奎到底是什么人?為什么要授予其上將軍銜,還能獲得主席這么高的評價?
授勛的由來,以及被遺漏的功臣們
縱觀我國軍史只有兩次大規模的授勛儀式。第一次是在1955年,新中國成立初期表彰在革命中有功的人員,在軍銜授予的同時進行授勛。第二次則是在1984年,這次只是針對離軍的退休人員,表彰他們曾經的革命功績。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第一次授勛時間跨度和難度都非常大,從1955年開始到1957年才算勉強完成,時間跨度兩年左右。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曾經的革命干部已經離開了軍隊。
要知道在解放戰爭開始的時候,我黨最初預算是要與國民黨展開五年的斗爭才能獲取勝利。可在1948年淮海戰役走向尾聲以后,毛主席發布《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中表明只需要再過一年就能打倒國民黨獲取勝利,解放全國人民。
如果說解放戰爭的前三年雙方的戰力對比由對峙到逆轉,那三大戰役后我黨幾乎是一邊倒以泰山之勢壓倒對方。這段時間里隨著攻取領土的擴大,造成了干部資源的嚴重短缺。曾經我黨培養的干部的學校和提拔方式,很難適應這種狀況。導致許多攻下來的城市用的還是舊社會的官吏。
新中國成立之后,無數敵特留下的特務伺機潛入我國基層政權搞破壞。黨中央面對這一情況只能從當時各大軍區里征調有經驗的干部投入到各個部門內緩和壓力。
這里最典型的就是陳毅,原本軍區司令員的他愣是進入外交部工作,成為新中國第二任外交部長。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軍隊的首長和武職人員相繼進入地方和各部門工作,從而錯過了第一次授勛儀式。李聚奎也是其中之一。
但中央軍委意識到這一點,在第一次授勛儀式之后開始尋找被遺漏的革命功臣,逐個補授軍銜。因此在1958年之后,無數的曾經革命的老紅軍被找出來按照功績和資歷授予其軍銜表彰,讓他們知道國家從未忘記任何一個有功的人。
從放牛娃到紅軍戰士
新中國在軍功授勛上極其嚴謹,要從戰功和資歷兩個角度綜合評定。哪怕是許世友這樣戰功赫赫的軍區司令,最后也是止步上將的門檻。
李聚奎不僅獲封上將軍銜,還受到了毛主席高度稱贊。要想弄明白這些就要弄清楚李聚奎老將軍的一生。
那攤開李聚奎的履歷,不由地發現他是資歷深的老紅軍戰士。
李聚奎出生在湖南安化一個貧農家庭,和當時無數出身底層的紅軍戰士一樣,給地主做長工放牛,受盡壓迫和羞辱。好在七歲的時候,家里人愣是讓他去讀上了書,成為一個小知識分子。
第二次國民革命爆發后,他選擇南下加入國民軍投身革命,也就是此刻,這個舊時代的放牛娃開始學習到全新的思想。
可僅僅在從軍的一年后,大革命失敗汪精衛和蔣介石狼狽為奸屠殺迫害國民軍中的共產黨人,為這種事情美其名曰“清黨”。李聚奎所在的部隊也被波及,但當時他還沒有入黨,加上本人的從軍資歷太淺,逃過一劫。
人的思想轉變往往都很簡單,淳樸的感情讓他們選擇正確的道路。
1928年7月平江起義的槍聲打響,李聚奎毅然加入革命隊伍,沒有一絲猶豫和后悔。作為一個見證過舊時代黑暗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更渴望光明的到來。從那個時候起他就決定把自己的生命交給黨,永遠跟黨走。
往后的日子里,他在中央蘇區經歷了土地革命和反圍剿斗爭。作為當時的紅7師師長,李聚奎優秀的指揮才能和剛毅的品格盡顯無疑。
長征開始之后,李聚奎所在部隊更是擔任開路前鋒。強渡湘江、四渡赤水上都有他的身影。甚至連搶大渡河的17名戰士,也是由他親自挑選指揮。
最終哪怕是長征結束后,李聚奎所在部隊更是編入紅四方面軍開始西征。
雖然在西北極度惡劣條件下,西路軍全軍覆沒。李聚奎在軍隊被打散后,仍舊排除萬難孤身返回延安。
李聚奎經歷了紅軍的每一場硬仗,幾乎打滿全場。最終哪怕是孤身一人,也要堅守初心重新回到黨的懷抱。但在戰爭后期他卻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后勤部長堪比當時蕭何
1948年李聚奎開始擔任東北軍區后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后勤司令員,告別一線戰斗來到后勤部門。彼時的遼沈戰役已經進入白熱化,李聚奎作為身居前線多年的指戰員,能夠理解戰爭時前線面臨的后勤壓力。
戰爭除了軍事上的過招外,資源的對比也是影響戰局的重要原因。之所以以少勝多能夠聞名史冊,主要是劣勢的一方可以利用較少的資源擊敗強敵。
這也是為什么漢朝建立后的首功不是打仗的韓信,也不是出謀劃策的張良,而是深居后方的蕭何。
李聚奎這個后勤部長創造出了我軍能夠“以少勝多”的條件。
早在抗戰期間,李聚奎在華北擔任參謀長期間,就堅決落實中央的“精兵簡政”開始在敵后根據地進行生產和練兵運動,成為當時各個部隊中的典范。
擔任后勤司令員后李聚奎通過當時東北解放軍手頭上僅有的鐵路和資源進行整合,搭建出高效率的補給系統。
從地方政府募集物資,進行合理的存儲轉運,再到部隊的精準配送。這套后勤系統使當時東北野戰軍能應付日益增大戰爭消耗的同時,還能騰出手來在戰略上保持足夠機動性,從而掌握戰場主動權。
就拿當時的遼西戰場舉例,后勤的鐵道縱隊對長春到遼西的鐵路進行搶修,僅在九天內就將十萬余人送達前線,這種現象在我黨的軍史上的大兵團作戰中還是第一次。
因為后勤工作上的出色表現,李聚奎在當時東北野戰軍司令員“101”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往后東北野戰軍火速入關,奔赴河北平津戰場的過程中,李聚奎的后勤系統再次發揮了關鍵作用。因為當時是大規模跨省作戰,解放軍缺少空中優勢,原本東北兵工廠的儲備要用到關內,沒有別的路可以走,只能沿著錦州山海關運輸。
李聚奎帶領后勤縱隊組織民工搶先修復受損的鐵路線,確保火車能完成日均次數。順帶他也沒有忘記在公路上設置補給站,嚴格把控物資數量,征調卡車參與運輸網絡,做到了鐵路和公路運輸的結合。
這不要說在國民黨軍隊,哪怕是在整個近代都是前所未見。李聚奎優秀的后勤指揮為我國現代化的后勤運輸奠定基礎,優秀的戰術屬于跨時代饋贈。
每當翻遍歷史沙盤的時候,人們都會去看那些光鮮亮麗的戰役,感嘆里面將領指揮的藝術。不自覺的忽略那些在背后支撐的人們。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李聚奎這個后勤司令的作用有多大,只有經歷戰爭的指揮官才能明白。這也是毛主席說出那句話的原因。明白這一點后,看清楚李聚奎最后從事職務,就能明白這句稱贊的含金量
憑借這些李聚奎被授予上將,完全實至名歸。
平淡退場
李聚奎老將軍的一生和那個時代很多的優秀指戰員一樣,在戰斗中詮釋了對黨的忠誠和革命的決心。可這總是給了我們一種錯覺,認為他們為國家奉獻是無償的,沒有人會在意他們這么做的原因。
正如同我們開頭說的那樣,舊時代的經歷者比任何人都明白曾經的黑暗。一旦能找到改變這個世界的道路和方法,他們都會義無反顧的投入其中,而且不求回報。
李聚奎的一生中有很多次被遺忘,在西北的戈壁灘上掙扎,再到后勤司令中埋頭苦干,以及后來錯過的第一次授勛。但他從來不會為自己爭取多說什么,只要能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貢獻,他就已經心滿意足了。這才是我們應該記住的那一代革命者的品質。
而像李聚奎老將軍這樣的人在當時我黨的高層里比比皆是,擁有這些品質高尚的先烈是我們黨乃至我們整個民族的驕傲。
1981年,已經七十多歲李聚奎老將軍從崗位上退休,他回到了闊別已久的老家,度過了自己最后的時光,沒有什么宏大的場面,也沒有歡迎儀式,他的退場只有平淡和幸福。1996年,李聚奎在病床上停止了呼吸,這位共產主義戰士用自己的一生印證了跟黨走的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