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先榮,貴州仁懷人,貴州大學1965級外語系校友。曾任貴州省遵義市行署秘書長、地區文聯主席、旅游局局長等職。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學會會員,貴州省寫作學會副會長,貴州省首席紅色旅游專家,遵義市長征學學會會長,遵義市委特聘黨史專家。已出版著作52部,達1100萬字。其中,紅色文化著作26部,500余萬字。退休后致力于長征文化研究與紅色故事宣講,累計宣講紅色故事1200多場,聽眾達25萬人(次)。
“我從小在茅臺長大,我的家推開窗戶就是紅軍渡口,一棵百年黃桷樹屹立河岸邊,那里就是紅軍拴船固定浮橋的地方。”出生在貴州仁懷,在茅臺渡口邊長大的黃先榮從小就耳濡目染紅軍長征的故事長大,在心里種下了紅色的種子。
退休以后,黃先榮致力于長征文化研究與傳播,為省內外游客、學生、干部等群體作紅色故事宣講。據統計,他已累計宣講紅色故事1200多場,聽眾達25萬人(次)。聽過黃先榮宣講的人沒有不被他吸引的,人民日報稱贊他:講“活”長征遺產。黃先榮也憑借著對紅軍長征文化的深厚情感與獨到見解,成為了赤水河畔的紅色文化傳播者。
人民網、民生周刊報道黃先榮
“為人正直,能團結同學”
1965年,黃先榮從茅臺鎮考入貴州大學,60年代的大學生屈指可數,黃先榮也成了家族里的驕傲。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跨度模糊了許多人和事,回憶起青年時期在貴州大學的求學生活,黃先榮表示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自己畢業時收到學校給予的評語——為人正直,能團結同學。他感慨道:“在那個年代能得到這個評價,我感到非常自豪。特別是在文革亂象時期,當時大家都互相不了解的環境下,還有人看到了你‘為人正直’這個優點是很難得的。這句評語讓我印象深刻,也影響了我一輩子。”
黃先榮始終以“為人正直,為民做事”為支撐,“痛并快樂著”在農村基層一干8年,向農民學習,與工農相結合,走出一條“知識分子勞動化、工農化”的革命之路。
此外,黃先榮老師極具人格魅力,不僅是長征文化研究者,更是長征文化傳播者——他憑借自己生動的演講打動了人民群眾,也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長征文化的研究和傳播隊伍中來。
CCTV-7國防軍事頻道采訪黃先榮
茅臺鎮是黃先榮的家鄉,也是紅軍長征三渡赤水的重要渡口。生長在赤水河畔的他,自幼便浸潤在那段紅色記憶中——紅軍在茅臺鎮休整補給時,當地百姓捧出珍藏的茅臺酒為將士們驅寒解乏,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故事代代相傳。這段歷史,不僅見證了中國革命的關鍵轉折,也在黃先榮心中深深埋下了紅色的種子。
茅臺的紅色記憶
“我從小在茅臺長大,我的家推開窗戶就是紅軍渡口,一棵百年黃桷樹屹立河岸邊,那里就是紅軍拴船固定浮橋的地方。”黃先榮回憶起童年時對紅軍渡口的印象,充滿畫面感的描述仿佛重現了當時的情景。這種近距離的與長征足跡重疊,觸摸歷史的溫度,讓黃先榮的紅色情結更加深刻。
魯班場,埋下了黃先榮的第二顆紅色種子。在這里發生了著名的魯班場戰斗,紅軍雖然傷亡慘重,但卻為自己四渡赤水贏得了時間與空間。黃先榮到魯班場工作后,常常聽到關于魯班場戰斗的故事,更有親歷者分享更多細節。一個出生地,一個工作地,都是紅軍長征的重要節點,這為黃先榮做長征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文化養老”路上的長征探索
一直以來在黃先榮心中都有一個愿望,他想深入了解紅軍長征的故事,想還原這段歷史的真相。直到2003年,56歲的黃先榮“改非”后,才有了充裕的時間潛心研究長征文化。退休后的他,生活節奏非但沒有減緩,反而比在職時更加忙碌。然而,他卻樂此不疲,他表示做投身自己熱愛的事業是一種幸福,自己是選擇了“文化養老”的方式來度過晚年生活。
黃先榮研究長征文化的方法多樣,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他通過大量地研讀相關書籍和文獻、拜訪老紅軍、聽黨史專家講紅軍故事、親自走訪長征途上的重要節點等方式來研究長征。“比如說看到和長征相關的電視連續劇和微信公眾號上的文章,我都要收藏起來,慢慢看、慢慢學。”黃先榮耐心地說道。
黃先榮的“文化養老”充實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也豐富了長征文化領域的研究成果。他編寫出版了《長征與遵義》《無紅不遵義》《紅軍與長征故事》等20多部紅色文化著作。作為遵義市長征學學會會長,黃先榮特別注重長征精神的當代傳承,他說:"傳承是最好的紀念,發展是最好的告慰。"為此,他積極參與編撰《長征學概論》,推動將長征學首次建設為一門系統學科,從理論角度促進更多人學習、研究。
遵義市圖書館黃先榮專柜
讓紅色故事“活”起來
除了寫作著書以外,黃先榮還通過宣講紅色故事來傳播長征文化。黃先榮的紅色宣講非常形象生動,使觀眾聽得入神,上千場講座場場精彩。即使面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宣講對象和時間安排,黃先榮都有一套自己的應對策略。
有一次,中央電視臺組織了一場紅色故事宣講,宣講對象是二十多位播音員。主辦方與黃先榮預約了30分鐘的宣講,可到了現場后主辦方臨時改變計劃,將30分鐘的宣講縮短為10分鐘,最后黃先榮根據要求作了一場10分鐘的宣講。故事講完后,大家聽完都瞠目結舌表示意猶未盡。一場30分鐘的宣講縮短為10分鐘,對于演講的人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黃先榮不僅講完了,還講得很精彩。
《中國藝術報》報道黃先榮事跡
為什么講紅色故事的人這么多,黃先榮卻把紅色故事講“活”了呢?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時任遵義市旅游局局長的黃先榮就敏銳地觀察到講解員的講解照本宣科,比較枯燥,無法吸引人。同時,講解員針對游客提出的“超出講解范圍”的問題往往也無法回答。如何把長征故事講得通俗易懂、且富有故事性,讓長征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把遵義的紅色文化推出去就成了黃先榮要考慮的問題。為此黃先榮自己摸索挖掘遵義的紅色旅游文化亮點,寫下了第一本導游解說詞《赤水河保護之旅》。
因為有了前車之鑒,黃先榮在宣講時非常注重宣講對象的個性化需求、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講故事。同時,他還親自拜訪紅軍長征的重要節點,吸收地方性資料以后進行故事加工,在宣講時就會更生動讓人更有代入感。除此之外,八年的基層工作經驗更是鍛煉了他的口才,他善于和群眾打交道和群眾溝通。他回憶道;“當時大家白天都在干農活,晚上才有時間開會。晚上大家都疲憊了,為了傳達黨的政策和文件,我就要琢磨怎么講才能吸引村民的注意力。”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王小波說“二十一歲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黃金時代”,可對黃先榮來說六十歲也可以是他的黃金時代,他骨子里是個文化人,做學術才是一生所愿。直到六十歲正式退休,黃先榮才有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熱愛的長征文化研究中去。他自我調侃道:“人家都說第二春,我認為這是我的第一春。這二十年來是我的人生中過得最愉快的二十年,我退休后才找到了自己晚年生活的方向,并且干得很愉快,做了很多事情,對社會的貢獻甚至比我在職時更大。”
正如黃先榮所說“長征精神不會掛在嘴邊,但許多人都在身體力行”,黃先榮老師自己也是如此,以老而彌篤的蓬勃生命力踐行著長征精神,堅持自己的長征文化研究理想。78歲的黃先榮除了紅色故事宣講外,還接受各界媒體采訪,參加各種研討會、讀書會,為社區、鄉村、學校的黨史學習教育助力,參與各種文化采風活動,每天排得滿滿當當,但他也能應對自如,頗有當年“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風范。
黃先榮榮獲
“全國社科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最后黃先榮也對年輕一代提出了期盼,他表示:“現代的年輕人要學的東西很多,效率提高的同時也不要丟掉優秀傳統,比如實踐的本領,聯系群眾的本領。要到基層去鍛煉自己,不要怕吃苦。找準自己人生的方向,努力做下去就會有所收獲。”
來源:貴州大學校友總會 文字:楊婉蓉圖片: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