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天一本好書籍
釣魚人的世界里面,一竿一線一浮漂,看似在等魚咬鉤,實則是在等往事浮出水面。
那些獨坐水邊的釣魚人,往往少許人不是真的為了魚。
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地方,讓心事慢慢沉淀下來,正所謂,風動,水動,而心卻不動。
每一位釣者的沉默,就像一幅水墨畫,雖寥寥幾筆,卻藏半生的故事。
王維在《終南別業》里寫道:“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其實當我們人生走到某個階段的時候,便不再急著趕路了,而是要學會靜坐、等待、和聆聽。
很多時候真正會釣魚的人,釣的從來不是魚,而是時間、回憶,以及那一些未曾說出口的遺憾。
聽過一句話:
人生如垂釣,釣的是心事,放的是執念。
1
釣竿下的哲學:等待與和解
1.、等待是生命的必修課
釣魚時魚漂沉浮間,藏著時間的答案,有人為魚獲熬到深夜,有人為一條未上鉤的魚嘆息,但真正的釣者卻明白——等待本身即是意義。
在網上看過一個事情:
賴朝暉在珀斯垂釣時,曾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每次釣到小魚,都會輕輕放回水中。
他問:“為什么不留著?”老人笑笑:“有些東西,抓得太緊,反而失去得更快。”
后來賴朝暉他才明白,釣魚的規矩里,藏著人生的敬畏與底線。
簡媜說:“真正的自由,是在無所依傍時,發現無路而處處是路。”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總以為拼命追逐才能得到,卻忘了,有時候靜下心來,反而能更容易看清方向。
2、得失之間,皆是修行
釣者最懂“脫鉤之憾”,眼看大魚上鉤,卻在最后一刻掙脫,往往空留一聲嘆息。
可奇怪的是,他們從不因此放棄,而是整理魚線,再次拋竿。
其實人生亦是如此,我們總在失去后懊悔,卻忘了下一竿或許會有更好的收獲。
若執著于那條跑掉的魚,便會錯過滿江的星光。
釣魚的“遺憾”教會我們:有些事,像風中的浮漂,往往握得越緊,流失的就越快。
2
水面如鏡,照見半生心事
1. 孤獨是靈魂的對話
獨坐水邊釣魚的人,他們遠離了人潮的喧囂,卻離自己的心跳更近了。
其實釣魚是最哲理的活動,釣竿是媒介,湖水是聽眾,很多心事會在漣漪中得已舒展。
曾聽過一個故事:
有位浪子,他漂泊半生,每去到一處地方,第一時間必去釣魚。
朋友問他:“你釣的到底是什么?”他沉默許久,才說:“我釣的不是魚,是寂寞與牽掛。”
原來,他年輕時離家,再回去時,父親已不在了。
從此,他習慣了坐在水邊,享受著釣魚帶來的寧靜,他說仿佛這樣子,我就能和曾經的自己對話。
作家馬丁曾說:“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咬著牙關度過無人問津的日子。”
那些獨坐水邊的人,或許正經歷著人生的低谷,但他們學會了在沉默中,慢慢自愈。
2. 放下,是另一種獲得
真正的釣者,往往都懂得“放生”小魚咬鉤時,會輕輕取下,放回水中。
不是不想要,而是明白——有些東西,不屬于此刻的自己。
紐約建筑師拉斐爾曾回憶道,小時候父親經常帶他釣魚,有一次釣到了一條鱸魚,卻因未到規定尺寸,父親堅持放生。
他當時不解,父親只說:“規矩就是規矩。”
多年后,他在商業競爭中數次面臨誘惑,卻因那次放生的經歷,守住了自己心中的底線。
有時候我們肯,舍一朝風月,或許會得萬古長空。
釣者的禪意,生命的答案
有時候我們釣魚收竿時,魚篾經常或空或滿,但真正的釣者他的嘴角總有一絲釋然。
他們懂得,半生心事沉水底,換得一身清風和明月。
其實人生不必如魚貪餌般,汲汲營營,我們釣魚靜坐水邊的姿態,早已是對生命最深的敬畏。
我的偶像許冠杰先生他在《浪子心聲》有一句歌詞叫做:“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其實那些獨坐水邊的釣魚人,早已明白——他們釣的是往事,渡的是自己。
若有路過水邊的讀者,請對獨坐的身影多一份敬意,他們或許不是最好的漁夫,但一定是生活的智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