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
春末夏初,氣溫漸升,紫禁城里生意盎然。在午門,游客拾級而上。展廳里,“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人頭攢動。從古代中國的《大觀園圖》《修禊圖卷》,到西方畫家莫奈的《睡蓮》《睡蓮池》……一幅匯聚中外園林藝術之美的詩意畫卷徐徐展開。
游客在“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中欣賞《大觀園圖》。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道橋梁。今年“五一”假期,“博物館熱”延續,全國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為游客準備了豐富多元的展覽和妙趣橫生的活動,讓更多人能夠在假期感受歷史與文化的魅力。
在紫禁城里,不僅能體會到中外園林藝術之美,更有“神奇動物”等著游客去發現。新近在文華殿開幕的“萬物和生——故宮博物院藏動物題材繪畫特展”中,禽之翱翔、獸之奔走、魚之悠游、蟲之鳴唱躍然紙上,彰顯出自然之道。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魯穎表示,本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首次集中展示動物題材繪畫領域的豐富收藏。畫家們借描繪動物來抒發情感、表達心境、體現民族特性、象征時代精神,這些經典的動物題材繪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香囊、藏醫曼唐、百年陳皮……走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生生之道——中醫藥非遺主題展”的展廳里傳出陣陣藥香。此次展覽從非遺的視角出發,演繹中醫藥的根與魂、道與法、術與技,鋪展出一幅中醫藥融入生活、煥發勃勃生機的煙火長卷。
如今,游客不僅能在博物館縱覽歷史長河,還能“探索宇宙”。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覽中,石頭做的國旗、月球的挖土工具、月球正反面的月壤等上百件珍貴實物與圖文史料首度集體亮相,系統展示了中國探月工程所走過的月球探測之路。
“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覽現場。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發揮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的作用,是文化惠民的初心體現,也是文化育人的使命所在。“五一”假期,許多博物館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廣大游客走近歷史、感受文化。
南寧博物館以“匠心傳承·勞動筑夢”為主線,精心策劃七大主題活動,活動涵蓋職業體驗、非遺手作、沉浸式導賞、線上尋寶等;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推出通州八景木藝窗花制作活動,游客可以深入體驗傳統木藝,親手制作蘊含通州文化的精美窗花;成都博物館“百技千工 匠心傳承”手工坊開放古蜀民居、織機帆布包、經穴漆人帆布包、蜀錦書簽等手工體驗,將歷史教育融入趣味互動。此外,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南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等多家文博場所均在假期延時開放,以更好滿足公眾假期的參觀需求。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折射出深厚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期待各地博物館繼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提供更豐厚滋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