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2025)劇照。? 豆瓣電影
利維坦按:
我見過因為父母限制孩子使用手機而對父母破口大罵的,也聽聞過由于沉迷網絡而導致抑郁癥的(相關性)……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的社會心理學家和研究者針對兒童以及青少年智能手機的過度使用表示出嚴重的擔憂,而且不斷有統計研究數據表明,智能手機——或者說主要是以此類產品衍生出的社交媒體的出現,對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種種負面影響。
喬納森·海特之前的文章可以參看文末的往期文章,他的新書《焦慮的一代》英文版和中文版的購買鏈接也在文末。
本文有《混沌少年時》的劇透
請酌情考慮是否繼續閱讀
Netflix的迷你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2025)呈現了一種可怕的可能性——一個看似“好”的孩子,在英國一個普通小鎮上,有著兩位善意的父母,卻可能因為深陷互聯網的毒害,最終捅死了一位同學。
這很可怕,但并非無法想象:就在去年,一位17歲的英國少年在網上閱讀了暴力操作指南后刺死了數名兒童[1]。社交媒體也充斥著殘酷和騷擾,也引發了其他悲劇:2023年,美國一名14歲的少年在被嘲笑他發布在TikTok上的視頻后自殺,這一事件與其他多起事件如出一轍[2]。
手機和電子屏幕在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家中,被控殺人的13歲少年杰米(Jamie)房間里有一臺電腦,這是他父親引以為傲能提供給他的設備。在學校,老師懇求學生把手機收起來,但大多徒勞無功。青少年們通過點綴著表情符號的Instagram評論相互欺凌——這種代碼讓他們生活中的大人們難以破解。
《混沌少年時》劇照。? 豆瓣電影
這部劇引發了家長們關于如何監管或限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和社交媒體的問題。(在第一集和第四集里,杰米的父親因自己的失職而哭泣的場景讓我恨不得把孩子的手機“封印”到上大學才解禁。)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聯系了紐約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焦慮的一代》(
The Anxious Generation)一書的作者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多年來,海特一直在懇請家長和學校禁止孩子在高中前使用智能手機,16歲之前不要使用社交媒體。以下是我們對話的編輯整理稿。
奧爾加·卡贊(Olga Khazan):你觀看這部劇時,它探討了許多你工作中關注的問題,這對你來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我主要以父親的身份來感受。在很多方面,這位父親是劇中的核心角色,而第一集和第四集結尾那些標志性、令人痛苦的場景真的觸動了我。另一個讓我感觸很深的點是,我本以為這部劇會聚焦于社交媒體,但我很欣賞它更多地呈現了青春期和家庭生活的復雜與困難,其中很多問題確實被社交媒體加劇了。它呈現出一種相當黯淡的青春期景象,缺乏樂趣,也沒有成長。雖然并沒有把這一切都歸咎于社交媒體,但其中隱約表達了一個觀點:基于手機和屏幕的童年生活正在讓友誼與學習變得更加困難。
卡贊:你如何看待這個設定——一個13歲的孩子因為同學在Instagram上對他發表的評論而殺死她?
海特:在英國,殺人事件幸好很罕見。但我更關注的主題,是我從2010年代后期開始研究這個領域時就已經看到的——我們曾以為,只要孩子在臥室里上網就是安全的。智能手機的出現讓我們幾乎一半的孩子可以幾乎一直在線。
劑量決定毒性——在90年代,坐在父母的電腦前適度上網沒問題;但現在孩子的整個人生都被困在一個以最大化“黏性”為目標的高度活躍商業平臺上,這就有問題了。這是劇中關鍵的一點:那個男孩總是在自己房間的電腦前,父母對此感到不安,但并不覺得這是需要干預的事情。
卡贊:劇中的學校似乎有一個“課堂禁用手機”的政策,這在現實中的學校也在被考慮。你覺得這樣的政策足夠防止網絡霸凌或減少你提到的這些危害嗎?
海特:首先,那個學校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禁用手機”政策。他們的規定只是“你應該把手機放在口袋里”。但這不是真正的無手機學校,因為青少年根本無法控制自己,很多人都有成癮行為。所以,那些聲稱“我們在課堂上禁止用手機”的學校,如果還允許學生把手機帶在身邊,他們會持續面臨沖突和斗爭,我們在《混沌少年時》里就看到了這一點。
我認為這其實是一個論據,支持真正意義上的無手機學校,而這樣的學校正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只有當你讓孩子與手機真正分離,把手機鎖進袋子或柜子里,下課后再發還,他們的霸凌、謠言傳播和沖突才會減緩。
卡贊:在劇中,這些孩子彼此非常刻薄。即使在學校不玩手機時,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也很惡劣。你會如何回應那些認為“即使沒有社交媒體,孩子們也會欺負彼此”的觀點?
海特:再次強調,這是一個“數量”的問題。當然,他們還是會欺負人。但如果你有一種工具,大大提高了霸凌的便捷性與頻率,那就真的會改變童年的面貌。過去,孩子在周末不能被欺負,夜里也不會被欺負。但現在是24/7全天候的霸凌,這也是為什么網絡霸凌與自殺之間有緊密聯系的原因。冷酷與惡意仍然會存在,但當這種情況只是偶爾出現,和變成每天每個人都能看到的日常,它們造成的童年體驗是完全不同的。這是一個“比例”的問題。
卡贊:我們已經聽說很多關于Instagram對少女的影響,但我覺得這部劇有意思的一點在于它聚焦的是一個少年。我想知道我們是否了解Instagram或其他社交媒體對男孩的具體影響?
海特:當我開始寫《焦慮的一代》這本書時,我以為這會是一個關于女孩與社交媒體的故事,因為我們在這方面的數據最多。但在我寫完這本書時,我意識到,關于男孩的故事是完全不同的。那更多是關于上癮、暴力、毒品使用和極端主義的問題。
卡贊:我從一些家長那里聽說,學校給孩子配了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并要求他們用這些設備做作業,結果家長很難在作業完成之后繼續監控孩子在干什么。如果孩子確實需要頻繁使用電腦來完成學業,家長該怎么辦?
海特:他們應該拼命抗議。每當孩子使用多功能設備時,他們就會做各種事情。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是重度分心的工具。這是教育表現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3]。我們一開始把電腦或平板放在每個孩子的課桌上,教育成績也正是在那時開始下滑。目前的證據似乎表明,這些設備弊大于利。
? Darrell Eager/Gallery Stock
卡贊:好吧,那你會建議家長真的去和校長,或相關負責人談一談,說:“我們能不能重新考慮一下這個政策?”
海特:是的,沒錯。
卡贊:這是個給青少年父母的問題。如果你的孩子因為你不讓他們擁有Ins賬號而對你大發雷霆,因為“其他人都有Ins賬號”,那你該怎么辦?
海特:我很了解這種情況,因為我就是這么對我的孩子的。首先必須承認的是,如果他們不上社交媒體,確實會錯過一些東西。但從長遠來看,如果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會錯過更多。所以從整體來看,延遲接觸仍然非常重要,我呼吁大家養成一個等到16歲才開始使用社交媒體的共識。
到目前為止,我們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我們的孩子可以坦誠地說:“我是唯一一個沒有社交媒體賬戶的人”,但那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情況正在快速改變。現在已經有很多家長在推遲讓孩子使用社交媒體。所以從現在起,一個孩子說自己是“唯一沒有賬號的人”的情況不太可能再發生。
這是一個集體行動的困境,過去我們都因為“別人家都給了”而被迫屈服。但未來,已經有足夠多的家長加入進來,所以孩子最多只能說:“媽媽,我的一些朋友有社交媒體賬號,而我沒有。”
卡贊:你怎么在給予孩子更多獨立性的同時,又監控他們在網上做什么?
海特:網絡不是一個適合讓孩子全天候自由活動的地方,尤其是在晚上,在他們上床睡覺之后。如果你家后院是一個充滿掠食者的野性叢林,而前院是一個有小兔子跳來跳去的草地,而你卻讓孩子在后院隨便跑,不讓他們去前院,你是不是搞錯了保護的方向?我們在現實世界中過度保護孩子,在網絡世界中卻保護不足,這兩者并不矛盾。這是對現實的真實陳述。
卡贊:你曾寫過說,手機是“體驗阻滯器”,意思是說它們會阻止孩子體驗真實世界,這點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有很多孩子年紀還小不能自己開車,父母又不能或不愿載他們出去,如果他們不用手機,就會非常孤獨。你真的確定,能夠在家里聯系朋友、和朋友FaceTime、甚至用Instagram聊天,就完全沒有積極意義嗎?
海特:當然我承認這一點,但那些社交媒體所謂的好處幾乎總是互聯網的好處,而不是社交媒體的好處。互聯網讓人們可以認識其他人并且免費聊天。但當我們的社交生活被三四個巨頭平臺所主宰,而這些平臺使用算法向人們推送內容,并以廣告驅動的模式來優先考慮“黏性”時,這就不再是“連接”,而是操控與成癮。互聯網幫助人們連接,電話幫助人們連接,FaceTime也能讓人們保持聯系,但無限滾動的信息流并不能。
《混沌少年時》劇照。? 豆瓣電影
卡贊:只是為了明確一下,你是說孩子應該被允許在家和朋友FaceTime?
海特:是的,當然。這是件好事。一對一的直接交流非常棒。區分“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非常重要。一對一的同步交流非常好。而不健康的是各種“一對多”的表演,尤其是異步交流,因為那正是女孩們特別容易陷入完美主義、精心編輯、反復斟酌每個詞語的地方。發布內容這件事,尤其對少女產生了不良影響。
卡贊:就你來看,一部像《混沌少年時》這樣的劇,在提升公眾意識或引發討論方面有什么價值?根據你的經驗,人們看完這種劇之后真的會改變行為嗎,還是只是當作娛樂來看看?
海特:我的目標是讓人們醒悟,讓他們改變行為。而一部強有力的影視作品可以做到這一點,因為它讓人產生共鳴。它不僅僅是告訴你一個事實,而是讓你看到角色,讓你體會他們的痛苦,并讓你設想:如果那是我的孩子怎么辦?
所以我確實認為這部劇可以讓很多家長警覺起來。我已經聽說有很多學校在考慮全面禁止手機,一些國家也在推進相關立法,所有這些改變都開始出現于過去幾個月。所以我們正處在一個轉折點上,而一部像《混沌少年時》這樣的劇有可能成為這個文化轉變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www.bbc.com/news/articles/cz0lyy37jk3o
[2]www.yahoo.com/news/nj-teens-suicide-highlights-dangers-of-social-media-bullying-203150706.html
[3]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3/12/cell-phones-student-test-scores-dropping/676889
文/Olga Khazan
譯/tim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25/04/adolescence-jonathan-haidt-phones/682459/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tim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