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塊錢就能打摩的,手機叫摩托這事真成了!
最近不少縣城居民發現,打車軟件里突然冒出個新選項,網約摩托車。
這可不是什么山寨軟件,而是正經能接單的載客服務,價格比網約車便宜一半。
在湖南桂陽街頭,剛下班的王女士熟練地掃碼叫了輛摩的,去菜市場網約車要8塊,這個才5塊,拐小巷子還更方便。
這些摩的司機和咱們平時見的不太一樣,廣東樂昌的彭師傅掏出手機給記者看他的接單記錄,藍色工作服上別著平臺工牌。
現在知道的人少,一天就三四單。但平臺管得嚴,不戴頭盔要扣錢,后座還配了專用頭盔。
他說的專用頭盔就掛在車尾,印著平臺logo,和路邊拉客的摩的師傅皺巴巴的舊頭盔確實不一樣。
記者試了試,掃碼開鎖就能取用,里頭還墊著一次性頭套。
跑單半年的李師傅算過賬,2公里內收6塊,平臺抽1塊,比原來站街等客強。以前在汽車站搶客,現在手機派單能跑全城。
他手機里存著培訓時的照片,二十多個摩的司機擠在會議室學交規,墻上掛著嚴禁酒駕的標識。
平臺工作人員透露,他們給每輛車裝了GPS,超速馬上提醒,夜里跑單還會強制休息。
但這事兒真能長久嗎?在廣東茂名街頭,交通執法隊員老陳正挨個檢查摩的司機的證件。
有駕照和行駛證就行,拉客算不算營運?現在還沒明確說法。他翻著文件袋告訴記者,上個月剛扣了幾輛黑摩的,但都是因為沒戴頭盔,對網約摩的還沒處理過先例。
記者隨機問了幾個等活的傳統摩的司機,有人撇嘴:“他們平臺抽成后比我們賺得少,也有人趕緊打聽怎么注冊,聽說出了事故平臺賠錢。”
湖南某縣運輸局辦公室,工作人員老張接著咨詢電話直撓頭,網約車條例里沒提摩托車啊。
他桌上擺著剛打印出來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用紅筆在汽車兩個字上畫了好幾個圈。
隔壁交警大隊倒是很淡定:“只要別闖禁行區,戴好頭盔,我們一般不管。”
黃河科技學院的張翔教授在縣城調研時發現個有趣現象,傍晚小學門口,接孩子的網約摩的排成排。
三四線城市道路窄,摩托確實靈活。他記錄過一組數據,某縣城晚高峰時段,網約摩的平均送達時間比汽車快9分鐘。
不過他也提醒,后座加裝的金屬貨架得換成專用扶手,雨天上路更得小心。
記者在體驗時遇到個意外狀況。雨天用軟件叫車,接單司機打來電話商量,能不能取消訂單?
平臺不讓裝雨篷,我這雨衣只能罩一個人。最終這單加了3塊錢,司機冒雨騎了十分鐘,后座記者的褲腿還是濕透了。
平臺客服后來解釋,加裝雨篷屬于非法改裝,但承認特殊天氣服務確實要改進。
現在這些平臺就像摸著石頭過河,有的在試水保險服務,每單多收5毛錢保10萬意外險。
有的在研究夜間車燈亮度標準,還有的打算給司機配反光背心。樂昌的彭師傅最近接到個新通知,要求每周上傳車輛輪胎照片,說是要檢查花紋深度。
網約摩托這把火能不能燒起來,關鍵還得看能不能在便宜和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就像菜市場挑西瓜,光圖便宜不行,起碼得保證是熟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