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與唐代園林景觀的審美建構研究》,王書艷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321頁,118.00元
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發展到唐代,已基本成熟。尤其是中唐以后,山水審美觀念從山水到水石的變化,讓自然變得更加可親,士大夫們在長安、洛陽競造園第,掀起了一股造園風潮,池水、假山、花木等在園林中所占的位置日益重要,園林景觀的審美成為園主的追求目標。對唐代園林的研究起步較早,侯乃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重點考察唐人園居生活的詩意,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論》與《唐代園林別業考錄》兩書從唐園輯考與文化語境兩個方面深入開掘,成為重要的奠基之作。王書艷女史早年曾問學于李浩先生,又在朱易安教授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的撰寫,并據以出版了《唐代園林與文學之關系研究》,最近她又推出了新著《唐詩與唐代園林景觀的審美建構研究》,將唐詩與唐代園林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捧讀之后,大體談談自己的觀感。
一
一般來說,博士論文往往是作者在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其本人后續的研究很難再超越。書艷女史抓住“唐代詩歌”“園林景觀”和“審美建構”三個關鍵詞,“從橫向的具體層面和縱向的理論層面對唐詩與園林景觀的審美建構進行學理研究,呈現基于具象的審美建構過程……將園林與詩歌的關系考察置于更寬廣的學理分析中。”(第11頁)可以看出,作者懸鵠甚高,本就有超越之前研究的遠大目標。為此,全書從四個維度展開討論。第一個維度,即唐代園林及其景觀的詩歌呈現。以唐詩為主要考察范圍, 結合唐代文賦、正史、筆記、繪畫、出土文獻等史料,力求真實還原唐代園林的景觀建構;第二個維度, 從橫向維度對構園要素的審美建構進行具體研究。以山石、水景、花木、建筑和聲音景觀為例,發掘隱含于構園行為背后的情感與精神;第三個維度,從縱向維度對審美建構的生成過程進行理論研究。從唐代文人對構園生活的詩歌吟詠,到園林物象的詩化,在此審美生成的過程中唐詩有著重要的美學意義;第四個維度,圍繞唐代園林景觀的審美概念以及園林意境審美,對唐詩與唐代園林景觀的審美建構進行深入探究,并以此進一步呈現唐詩在園林景觀審美生成中的美學意義。根據四個維度,全書分為五章,第一章主要以唐代詩歌為考察范圍, 并結合唐代文賦、正史、筆記等對唐代園林的景觀化特征、景觀體系建構和景觀建構藝術進行全面整體的呈現;進而從構園要素的組合與配置、景觀的分區與布局、景觀的微型化與壺中天地三個方面對唐代園林景觀的體系建構進行細致討論;景觀建構的藝術原則與技藝方法也得到關注,諸如因借藝術、對比手法、線性序列、自然的追求等,在唐詩中都有涉及;第二章即進入更為具體的園林景觀建構的討論。文章從山石、水池、花木、園亭建筑及聲音景觀五個方面,圍繞唐代園林詩歌創作和唐代園林的典型景觀之間的審美建構關系進行重點討論,整體上呈現出從山水的架構到花木、亭臺等具體物象再到聽覺通感審美的景觀建構;第三章則以詩意化為核心,探討唐詩對唐代園林景觀的影響。寫意作為重要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旨趣,對唐代園林的詩意化發展有重要影響;園景入詩與園林題名也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和理想,影響到園林的詩意審美;第四章選取“景”“賞”“境”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審美概念,從其發展形成的過程出發,考察唐代詩歌與園林景觀審美之間的互動關系;第五章就上章“境”的審美概念具體展開,選取“閑境”“幽境”和“雅境”,探討唐代詩歌與唐代園林意境審美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這四個維度、五個章節的探討,環環相扣,條分縷析,將唐詩與唐代園林景觀的審美建構之關系較為理想地呈現出來。
二
本書的一大特點是視角新穎。盡管唐代園林與文學研究已經成績斐然,但嘗試從園林景觀的審美建構視角研究詩歌與園林之關系,進而考察唐代文人的景觀審美、詩歌吟詠,及其對園林景觀建構的影響,本書尚屬首次。由此,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唐代園林與景觀的關系。“當唐代園林逐漸代替自然山水成為新的游覽勝地、題寫和吟詠的對象時,園林的景觀化特征也日益鮮明。無論是園林景觀的體系建構還是景觀建構藝術,無論是唐代園林中的山石景觀、水池景觀、花木景觀還是建筑景觀,無論是唐代文人對園林景觀的詩意化表現還是對園林景觀的審美理論總結,等等,園林在唐代都是作為一種景觀而存在的。”(第294頁)本書的另一核心內容是發掘唐詩在唐代園林景觀之審美建構中的美學意義。“包括園林構山中的山水意的賦予,園林池景觀中的江湖之思,還有花木景觀中的文人之趣,以及園林中亭等構園要素景觀的詩化;同時也包括園林景觀進一步走向寫意化與抽象化,園林景觀的題名促使景觀的詩意提升,以及唐代文人對園林的題寫促使園林蘊含豐富的象征意蘊,等等,都是唐代詩歌美學功能的體現。”(第294頁)這兩大核心內容相較以往的研究來說,無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本書的又一特點是研究方法適當。本書從橫向的具體層面和縱向的理論層面對唐詩與園林景觀的審美建構進行學理研究,既對園林景觀要素的審美建構進行微觀論證,又對審美建構之過程進行宏觀闡釋,做到縱橫連貫、點面結合,突出唐詩與園林景觀審美建構的學理分析。本書的第一、二兩章即屬于橫向層面,三、四、五三章即屬于縱向的層面,這尚屬層次結構方面的宏觀方法論。在微觀的討論上,本書的研究方法也值得肯定,即面對眾多的審美概念,作者進行了非常細微的辨名析理、梳理源流的工作。如第三章第一節論唐代園林景觀的詩意化時提出了“寫意園林”這一說法,在討論寫意園林之前,考察了寫意作為繪畫領域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旨趣的內涵、詩文領域中寫意內涵的發展,進而提出唐代寫意園林的說法,重點討論唐代園林寫意的種種手法和詩歌題詠中的表現。這樣對園林寫意就容易領會。又如第四章第一節論景,逐一討論了“景”“風景”“景物”“景致”與“勝景”“清景”“幽景”“景趣”兩組概念,并結合唐詩和相關園林來分辨考察,誠如其自云:“通過對以上詞語的分析與排列,可以看到唐代文人園林景觀概念的發展過程以及景觀審美能力所達到的層次境界。”(第200頁)本章對“賞”“境”的討論,以及下一章由“境”生發出的“閑境”“幽境”“雅境” 的討論,皆秉持這一方法,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細致入微的探求精神。至于第二章第四節用表格統計唐詩中出現的各種“亭”(第113-117頁)、第五節用數字統計《詩經》《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詩》中出現的各種“泉”(第130-134頁),雖是較為習見的研究方法,卻也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才能做好。
視角的新穎和研究方法的多樣,無疑保證了本書在內容上的推陳出新和觀點的確實可靠。茲舉一例,以見一斑。本書第四章第三節論唐詩與園林之“境”,此前的園林研究中,張家驥《中國造園論》第七章偶有涉及,認為“境”或“境界”一詞,在南北朝的時候,主要是屬佛學和哲學范疇,到唐代而成為美學范疇,進而有了園林藝術的意境,接下來即就如何造園而有意境展開討論,與其書名相符;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第六編“園林審美意境的整體生成”,討論的是“園林審美意境整體生成的十條規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第337頁)。侯乃慧之書雖名為“詩情與幽境”,實際討論的是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與此話題無關。書艷女史的另一著作《唐代園林與文學之關系研究》專辟一章,討論“園林書寫與詩歌意象、意境理論的形成”,所論“詩境”與“園境”還相對簡單。本書則就此展開詳論,第四章第三節專就“境”“詩境”“園境”來談,充分吸收蕭馳、錢志熙等先生的成果,認為“‘詩境包含著詩意的一種風景或環境’,具體來說便是詩人眼前可以入詩、作為詩的表現對象的風景或環境。那么,結合上述詩作中所描述的場景,這里的風景或環境不正是園林之境即園境嗎?這種園境不同于曠野自然山水,而是熔鑄了詩人主觀情感與審美心理的園景組合”(第223頁),將詩境與園境較為圓滿地關聯起來。而第五章繼續討論唐詩中的園林意境,分閑境、幽境、雅境三個方面展開,則是發他人所未發,為全書畫上休止符,尤足稱道。
三
作為一個認真的讀者,我也要對該書的個別內容提出商榷意見。該書第68頁引《馬退山茅亭記》的名言“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諸句,依據中華書局1979年版《柳宗元集》,仍將該文作者視為柳宗元,但中華書局2013年出版的尹占華《柳宗元集校注》征引宋代王應麟一下諸家觀點,并加以考辨,認為該文作者其實是獨孤及,宋人編次時誤入柳集。(《柳宗元集校注》第1802-1804頁)盡管這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但不能無視存在的異說,應略加說明。
該書第70頁,引用賈祥云主編的《中國賞石大典》中的資料,稱考古發現的北齊崔芬墓中的壁畫,“其中一幅描繪墓主人老年時的生活場景,背景為兩塊巨石相對而立,而墓主人形體瘦削,皴皺有致。從目前發現的史料看,這是我國最早的賞石置石圖。”這里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作者粗心之誤,賈書“形體瘦削,皴皺有致”八字乃描繪巨石,非形容墓主人;二是作者據賈書稱“從目前發現的史料看,這是我國最早的賞石置石圖”,此說也有可商之處。《世說新語·巧藝第二十一》云:顧長康畫謝幼輿在巖石里。人問其所以,顧曰:“謝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丘壑中。”(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第388頁)謝鯤因為自視“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不如庾亮,而“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故被顧愷之作畫時置于巖石間,其意即在對巖石的欣賞,可視為最早的賞石圖,惜其圖未傳。因此可將原文修正為“從目前發現的史料看,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賞石置石圖”,以求表述更為嚴謹。
該書第76頁稱“唐代園林中已經出現假山的營構,例如《全唐詩》中已收有以‘假山’為題的詩作”,其后枚舉權德輿、韓愈、許渾等人的作品,卻忽略了可能是開山之作的杜甫《假山》。該詩序云:“天寶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壘土為山,一匱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諸焚香瓷甌,甌甚安矣。旁植慈竹,蓋茲數峰,嶔岑嬋娟,宛有塵外致。乃不知興之所至,而作是詩。”該假山系壘土為山,置于瓷盆中,“宛有塵外致”,詩中云“一匱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云”,與序文相呼應,為唐人假山詩之佳作。論假山詩而不及此,略有遺珠之憾。
書中還有一些偶然的疏漏,如第40頁,征引《唐語林》關于平泉莊的記述,“有巨魚肋骨一條,長二丈五尺,其上刻云:‘會昌二年海州送到。’”其意甚顯豁,即平泉莊藏有巨魚肋骨,以為奇珍。李德裕《思平泉樹石雜詠》有《海魚骨》一首,用《莊子》任公子釣魚之典,也可證所藏為魚骨。該書作者在文中稱“水體形態多樣,且與‘巨魚肋骨’之石相配置”(第40頁),“之石”二字實為蛇足。又,該書第22頁,枚舉長安、洛陽城坊之園林,中有“永寧坊有錢的永寧墅小園”,“錢”后脫“起”字,錢起有《晚春永寧墅獨坐寄上王相公》詩。凡此皆是小疵,不足以遮掩全書的創獲。
王書艷女史窮十余年之力,深耕唐代文學尤其是唐詩與唐代園林之關系,新著《唐詩與唐代園林景觀的審美建構研究》對唐詩和唐代園林如數家珍,在充分考察園林景觀建構的基礎上,重點討論景觀詩意化的種種藝術手法和審美概念,結構綿密,勝義紛呈。一書在手,“林泉恣探歷,風景暫徘徊”(駱賓王《同辛簿簡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其三),若謂予不信,請讀原書可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