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在邕江畔的南寧老街解放路上,兩座歷史文化展館——南寧騎樓文化陳列館與老南寧記憶陳列館,如時光匣子般悄然啟封。40余名老街坊齊聚觀展,重拾邕城回憶、共敘舊情。
南寧騎樓文化陳列館開館。本文圖片均由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 馮榆攝
廊檐深處,鐫刻百年商脈
南寧騎樓的根脈,深植于嶺南水系的肌理之中。 邕州古城自古是西江流域的商貿樞紐。明清時期,已有桂東南及閩粵商人在此利用水運向西經商,近代開埠后更是商賈云集。地理空間上的四通八達及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騎樓文化。
南寧騎樓文化陳列館內,一幅幅老照片,定格了南寧騎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模樣;一件件展品,訴說著騎樓曾經的繁榮,讓人身臨其境,感受騎樓獨特的建筑魅力。
南寧騎樓文化陳列館開館后吸引眾多街坊市民拍照打卡。
當天,組織老街坊觀展的南寧歷史文化研究愛好者陳建昭介紹說,據南寧騎樓文化陳列館展陳項目組有關資料,南寧的騎樓興自明末清初,由廣州流傳到南寧,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南寧的老騎樓有幾種形式: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仿古典復興式、中國傳統式、現代式等。騎樓在歷史的演變中,更多地融入南寧元素,更符合嶺南人的商住習慣。1928年,民生路西段(東起朝陽路西至當陽街)開始形成騎樓街,1929年,興寧路(南起原民權路北至民生路)、1932年,解放路(原倉西門至雞行頭)也建成了騎樓街。在此期間,越來越多的騎樓出現在民權路、中山路、共和路等商業街道。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時,解放路的繁榮到達了頂峰。那時老街店鋪林立,眾多老字號,糖果餅干、果品、煙酒、油、鹽、醬、醋,一應俱全。
“清咸豐之前在解放路開業的百年老字號醬料店‘大盛祥’及清同治元年開業的‘萬利’,經營的豉油和黃皮醬,揚名南寧遠近。南寧民間曾流傳‘大盛豉油萬利醬’的佳話。”陳建昭介紹。
嶺南古建筑,凝固時光印記
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現場了解到,南寧騎樓文化陳列館是依托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湖會館建設而成。兩湖會館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由當年湖南、湖北旅邕商人集資而成。
南寧兩湖會館屋脊裝飾精美。
“兩湖會館具有典型的清代南寧建筑特征,在這里可以感受到南寧歷史文化的厚重和嶺南古建筑的獨特魅力。三進院落地勢一進比一進高,寓意著步步高升。屋脊龍鳳呈祥和瑞獸麒麟,寓意著吉祥如意。飛檐翹角像展翅的大鳥,象征進步與希望。四疊馬頭墻,寓意著生氣勃勃。”陳建昭介紹。
陳建昭向老街坊講解南寧兩湖會館的建筑風格特色。
在南寧騎樓文化陳列館不遠處,依托南寧商會舊址建設而成的老南寧記憶陳列館,則以另一種姿態訴說著近代風云。1921年,孫中山出巡廣西抵達南寧,用粵語在此發表《廣西善后方針》,并接見工商界人士。
如今,老南寧記憶陳列館內用各類老物件、文獻資料等進行陳列,生動地展現了老南寧的社會風貌、民俗風情等,并串起了屬于南寧的城市記憶。
城市守護者,續寫市井煙火
騎樓見證了城市發展的脈絡,也承載著老南寧人的鮮活人生。5月1日當天,在南寧騎樓文化陳列館內的“老街坊話老南寧”沙龍活動中,老街坊們溫暖相聚,暢所欲言。
“老街坊話老南寧”沙龍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一眾老街坊紛紛分享了自己與這座城市的點滴故事。對于文化傳承,原南寧孔廟博物館館長李文表示,《邕寧縣志》中提到的古邕州八景之一“花洲夜月” 如世外桃源般令人著迷,遺憾史料記載不全,呼吁更多人提供線索尋其蹤跡;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退休副研究館員肖君認為,要培育南寧文化的土壤,需大力推廣傳承南寧白話;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一級注冊建筑師容澤康建議,傳承南寧文化,要將歷史年輕化,如重建倉西門不僅是重砌磚頭,更是要幫全城人重拾記憶密碼。
鄧伯安在沙龍上分享南寧特色文旅產品。
南寧的歷史文化不應該是放置在玻璃柜中的展品,而是街巷間的煙火傳承。正如新南寧人呂岡奎在沙龍中說:“帶小朋友走進騎樓的光影里,感受百年騎樓的魅力,就是最好的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