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Are Young People Everywhere So Unhappy?
以下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以及我們對此能采取的措施。
作者:亞瑟·C·布魯克斯是《大西洋月刊》的特約撰稿人,也是《如何構建幸福生活》播客的主持人。
插圖作者:揚·布赫齊克
美國東部時間2025年5月1日中午12點
最近我們聽到很多關于美國年輕人有多痛苦的消息。在最近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中,美國的排名降至該調查開始以來的最低水平,而這一結果是由美國30歲以下人群的不快樂所導致的。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對這些關于幸福的國際排名持一定的懷疑態度。編制這些排名的機構總是通過回答“世界上哪個國家最幸福?”來吸引大量關注。他們得出的答案通常是芬蘭,丹麥和其他北歐國家緊隨其后,其依據是讓多個國家的人們回答一個關于生活滿意度的自我評估問題。我不太相信這種方法,因為我們無法基于如此有限的自我評估來準確比較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回答問題。
但我對各國國內的變化非常感興趣,比如美國年輕人幸福感的下降。一項新的研究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以及許多其他問題:《全球幸福研究》基于一個由多個機構組成的聯盟所進行的調查,其中包括我在哈佛大學人類繁榮項目的同事們。這項調查同樣采用自我報告的方式,但它收集了關于幸福感更全面的數據,涵蓋大約六個不同的維度,涉及22個國家,調查對象超過20萬人,并對他們進行了為期五年的跟蹤。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這項調查表明,盡管年輕人的情感和心理困擾在美國等富裕的工業化國家更為明顯,但這種情況在全世界都在發生。
學者們長期以來一直注意到,幸福感在人的一生中往往呈U形曲線:自我報告的幸福感在青年和中年時期逐漸下降,然后在大約50歲左右開始,在晚年時期回升。達特茅斯大學的經濟學家大衛·G·布蘭奇弗勞爾(他和他的合著者安德魯·J·奧斯瓦爾德在2008年率先提出了U形曲線假說)在145個國家都驗證了這一結果。
U形曲線的左側表明,傳統上,青少年和年輕人平均比中年人更幸福。但鑒于過去幾十年中青少年和年輕人被診斷出的情緒障礙明顯增加,我們可能會預期在新的評估中,U形曲線的左側會向下移動。果然,《全球幸福研究》的新研究在美國和世界各地都發現了這一點:幸福指數并非從成年早期開始下降,因為現在它的起點就很低;它一直處于低水平,直到在預期的年齡開始上升。
這是個壞消息,而且相當糟糕。但也有一些好消息。這項幸福調查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外情況,打破了這種全球普遍模式:在那些擁有更多朋友和親密社交關系的年輕人中,呈現出更傳統的U形曲線。這與我自己的研究相吻合,我的研究探討了在當今這個由科技介導社交的時代,年輕人如何缺乏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關愛,而沒有這些,沒有人能夠真正幸福。這種因更多人際聯系而產生的例外情況,是我們解決年輕人不幸福這一普遍問題的起點。
對于像美國這樣富裕的西方國家所面臨的更為明顯的幸福問題,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日益增長的世俗化趨勢,這體現在所謂的“無宗教信仰者”(即那些宣稱沒有宗教歸屬的人)數量的不斷增加上。在美國,無宗教信仰者在人口中的比例自2007年以來幾乎翻了一番,達到29%。學者們長期以來一直發現,平均而言,有宗教信仰的人比無宗教信仰的人更幸福。
如何解釋這種矛盾現象呢?一種能給許多人帶來切實幸福感提升的行為,卻在明顯衰退。研究人員假設,這種現象在富裕國家占主導地位,本質上是富裕的一種體現:隨著社會變得更加富有,人們變得不那么虔誠,因為他們不再需要宗教的慰藉來應對諸如饑餓和英年早逝等痛苦。
我對這種經濟決定論的解釋表示懷疑。正如人們從以往研究中所預期的那樣,這項新調查顯示,每周至少參加一次宗教禮拜的人,在全球平均水平上,其幸福指數比不參加的人高出8%。但它進一步揭示,這種積極影響在最富裕和最世俗的國家中最為顯著。這一發現表明,與唯物主義假設相反,財富并不是形而上慰藉的重要來源,參加宗教活動對幸福感的影響相對獨立于經濟因素。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當宗教衰退時,富裕國家的許多人到底缺失了什么?社區聯系和社會資本是兩個答案。但更深刻的答案是意義,這是該研究中衡量幸福的一個類別,通過詢問參與者是否覺得自己的日常活動有價值,以及是否理解自己生活的目的來進行衡量。調查發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這種意義感呈負相關:一個國家越富裕,其公民就越感到缺乏意義。
其他人此前也觀察到了這種模式。2013年,研究人員在《心理科學》雜志上發表的研究,觀察了一個更大的國家樣本(132個),并得出了與《全球幸福研究》相同的結論:在回答“你覺得你的生活有重要的目的或意義嗎?”這個問題時,高收入國家的調查受訪者表達的信念比低收入國家的受訪者弱得多。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結果很可能是由富裕國家的世俗主義所導致的。
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社會中的物質成功是否會自然而然地削弱宗教或精神信仰,進而削弱意義感,從而也影響幸福感呢?當然,歷史上許多作家和思想家都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事實上,我們可以追溯到《圣經》新約中的一個故事,一個富有的年輕人問耶穌,他需要做些什么才能進入天堂。耶穌告訴這個年輕人,要賣掉他所有的財產,分給窮人,然后跟隨他。福音書中說:“那人就變了臉色,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很富有。”
《全球幸福研究》揭示了許多有趣的模式,無疑會在未來幾年激發更多的研究。但你不必等待這些研究結果應用到你的生活中,尤其是如果你是生活在富裕的后工業化國家的年輕人。以下是你可以立即采取的三件事:
1. 把與家人和朋友的親密關系置于幾乎一切事情之上。在可能的情況下,避免使用科技平臺與這些親人互動;專注于面對面的交流。人類生來就需要與他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2. 思考如何發展自己的內心世界。鑒于我在前一篇專欄文章中所提到的“無宗教信仰者”的趨勢,這可能看起來是一種反主流文化的行為。但讓我們把精神層面寬泛地定義為不限于有組織宗教的信仰、實踐和經歷,甚至可以是一次哲學之旅,它能幫助你超越日常的瑣碎,找到目標和意義。
3. 物質享受固然不錯,但它們無法替代你內心真正需要的東西。金錢買不來幸福,只有意義才能給你帶來幸福。
我知道,最后一點是老生常談。但老生常談的優點就在于它們是真實的,而這項幸福調查揭示了我們是多么容易忘記這些重要的真理。有時候,冷冰冰的硬數據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來提醒我們那些我們一直知道卻又逐漸忽視的事情。
說明:本號刊發來自各方的文章,是為了獲得更全面的信息,不代表本號支持文章中的觀點。由于微信公眾號每天只能推送一次,無法即時更新,因此,本站目前在騰訊新聞發布最新的文章,每天24小時不間斷隨時更新,請收藏以下地址(請完整復制),隨時刷新:
https://news.qq.com/omn/author/8QIf3nxc64AYuDfe4wc%3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