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從其他領域轉行學醫的名人不少,比如范仲淹 、蘇軾、陸游……都是仕途不順,轉而學醫,至于醫術……不好評價。但棄醫從文的,則很容易“大殺四方”,比如孫中山、魯迅、郭沫若……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醫學這個領域需要真才實學,庸醫會要人命的,而良醫若想更上一層樓,會自覺深造哲學、科技等一干其它領域,就像絕頂武林高手,除了干架的本事,必有其他的修為。
按照那個什么醫學博士“4+4”計劃,是希望從其他領域的頂尖人才中,遴選熱愛醫學的人專門培養,達到培養兼具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初衷是沒有問題的,但多少有些本末倒置,因為醫學生中具備文科生、藝術生技能的相當之多,但反之,文科生、藝術生中有醫學技能的就幾乎沒有,把一名藝術生培養成醫學博士的難度,肯定比將具有藝術細胞的醫學生培養成才大得多。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早于1992年試行過類似計劃,其30年跟蹤數據顯示:文科背景醫學生的臨床失誤率比傳統路徑培養者高出22%,而同期傳統醫學生獲得跨學科學位者卻增長170%。其數據反差揭示出醫學教育的本質規律: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應以扎實的醫學根基為生長點,而非將跨界知識作為嫁接砧木。
醫學生跨界發展是知識體系的順向延伸,而逆向跨越則意味著重建認知體系。
據《柳葉刀》2010年研究報告顯示,現代醫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醫學知識量,較百年前已膨脹近300倍,如今更是不可想象,這種知識密度的指數級增長,構建起難以跨越的專業壁壘。
所以我不知道為什么要引進“4+4”這么扯淡的模式,除了給“特權生”留一道口子外,想不出其他有說服力的科學解釋。
當然,不是說所有經過“4+4”培養的醫學博士都名不符實,咱們國家人口基數大,學生的素質也高,真正優秀的學生就是讓他從零開始去學導彈設計,也一樣會出類拔萃,學醫想必也不會差到哪去,但這需要一個“嚴進嚴出”、公平公正的環境,還有嚴格的臨床成績來檢驗。
反正我是不太相信,那些文化課連普通高考都要走藝術生路的,花錢到國外買學位的……還能通過幾點的進修成“復合型”醫學博士,這個太有辱大眾智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