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在長江武漢段上暈染開來,全國勞動模范、湖北交投集團交通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常英的辦公室里亮如白晝。她演示著一款三維模型,指尖在虛擬橋塔間輕盈游走,屏幕上的數據流快速跳動。“我們正在開展‘橋梁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研究,將無人機測繪、智能傳感器等技術融入橋梁設計。橋梁具備了‘神經中樞’系統,就能自己感知健康。”常英和團隊又一次將目光瞄準行業前沿。
從業26年來,常英率隊完成了13座長江大橋和20多座漢江大橋的設計,創造了中國橋梁史上多個“首座”、世界橋梁史上多個“最大跨度”,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4月24日,在雙柳長江大橋建設現場,常英在貓道上查看主纜架設情況。(吳迪 攝)
連接湖北黃石、黃岡兩地的鄂東長江大橋,是世界第二大跨徑的混合梁斜拉橋,曾被視作中國橋梁界的“試驗場”。2003年,參加工作才5年的常英接受了大橋的設計任務,任項目負責人。
“為保證長江主航道不受橋墩影響,大橋的跨徑需達近千米。當時,世界上還沒有先例。”常英說,“挑戰前所未有,唯有自主創新。”團隊扎在黃石的江邊一年多,歷經上百次調整,提出了新的設計思路,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有的技術后來被寫入行業標準,成為中國橋梁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后來,常英又被派往湖北恩施,主持設計主跨338米的拱橋。“當時設計滬渝高速上的拱橋,要接兩個分洞隧道。因為橋面寬,不同于常規使用四根鋼管,我提出用六根鋼管,橋的結構受力、穩定性會更好。”
“當時反對聲音很大。”常英說,后來有關方召集國內頂尖專家研討,自己據理力爭,說服了大家。拱橋從通車到現在,已穩定運行了16年。
“敢于堅持是因為心中有敬畏。”常英說,在橋梁設計中,首要確保的就是安全。人要有敬畏心,敬畏自然、生命、規章和職業。
常英的辦公桌上堆滿了書籍,書頁間夾著密密麻麻的批注。“不學習就會落后,這是行業鐵律。”常英說,自己以前是單純的橋梁結構工程師,現在肩負著綜合型設計師重任,一定要懂材料、設備、工藝,把數字化、綠色化、智慧化的新技術用到橋梁設計上。
4月24日,在雙柳長江大橋建設現場,常英在中交二航局數智平臺上查看施工情況。(吳迪 攝)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出現在常英團隊里。“他們敢想,更具創新范兒。”但常英仍會反復叮囑,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要先將基本功練扎實,“就像建橋,地基不穩,再漂亮的造型都是空談。”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從追趕到引領,常英的職業進程,也是中國橋梁業的發展之路。她手中的設計筆,標注著工匠精神的刻度。多年來,團隊創新成果在多座長江大橋上得到應用,創造的直接經濟價值超過億元。團隊也被授予“全國十大橋梁英雄團隊”。
“上學時就覺得,江上的大橋是流動的史詩。一筆一畫,都要經得起百年風雨的審閱。”常英的話語里藏著初心。(記者閆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