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始了一項新的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基建項目-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
這個水電項目是三峽工程發電能力的三倍!可以實現“藏電滬用”。
雅魯藏布江下游大拐彎的地區一度被稱為”世界水能富集之最“,其干流水能蘊藏8000萬千瓦儲能,其中墨脫河流可開發總量更是占了將近九成。
該區域年均流量可達1654億立方米,相當于長江的三分之一,但單位河長的水能密度卻是長江的五倍。
不僅如此,在該區域上下50公里直線距離內,還自然形成2000米的高度落差。
倘若將該區域開挖一條相對直通的30公里隧洞,那么這2000米的自然落差就可必容納一座6000-7000萬等瓦的超級電站,一旦投入運營,那么其產出相當于三個三峽電站的功效。
因此,我國在2024年的12月已正式批準該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投資一萬億規模,通過15到20年的項目周期,進行裝機7000萬千瓦、年發電量3000億等瓦時的計劃。
從技術上來說,該工程依賴兩大核心技術。
國產盾構機的復雜地形隧道掘進,根據相關資料,我國當前的技術可以實現直徑15米的硬巖掘進每月300米效率,因此整體掘進工程當量在七個月左右。
另一個技術,便是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將輸電距離延伸至3000公里,以達到“藏電滬用”的效果。
“藏電滬用”不只是讓上海用,而是上海都可以用上的話,那么整個長江沿線城市群就都可以從這個項目上沾光了。
除了技術的因素外,另外一個就是項目的后勤工作了,以三峽水電站為參照,總投資中移民安置費用及事宜將有很大占比。
此外就是樞紐工程、輸變電系統、生態保護專項基金等民生與環境保護的相關事宜了。
但雅魯藏布江工程雖然浩大,卻由于三峽工程的先期經驗,不需要再如前一樣黑暗中摸索了,只要按著之前經驗,并尊重雅魯藏布江工程的特殊性,那么建成只是時間的問題的。
一旦項目建成,那么每年3000億千瓦時的發電量,可讓我國替代9000萬噸標準煤炭的使用,減少3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整體項目無污染及后遺癥。
理論上來說如此,實際上也是可以達到,這并不只是一個“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文字游戲。
在建成后,配合“小水風光儲一體化”系統,西藏清潔能源基地的電力輸出可以穩定在95%。
屆時,項目會給西藏帶去前所未有的財政收入高達200億元,直接帶動20萬人就業,并因此而推動西藏的教育與城鎮化率。
而且,繼我國“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國家級項目之后,該電站也將通過“三交九直”特高壓網絡,將電力流入華東、華南電網。
預計接入上海后,將至少在長江三角洲區域降低用電成本,初步估計可民節約電費支出超360億元。
理重要的是,雅魯藏布江水電站,還會為沿途、沿線以及附近區域培育新型的產業體系,產生出我們所無法想象的新經濟模式。
于國內而言,喜處多多,于國際上而言,該電站所帶來的意義也是非凡。
工程投運后,我國的水電裝機容量將突破5億千瓦,能源自給率將達到近九成。相較于2024年我國高度依賴于國際的石油供應,壓力大幅度下降。
尤其是在馬六甲海峽通道風險時隱時現,波動不已但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將我國的國家能源安全縱深再進了一步。
對比印度一直在說的“布拉馬普特河開發計劃”要裝機2000萬千瓦的水電站群來說,我國也通過雅魯藏布江水電站工程實現了兩個目標。
一是通過水電站,閉環了“水權即主權”的地緣政治邏輯鏈條。二來與印度在跨境水資源信息上與印度實現資源與今年共享。
此外,工程配套的應急調度機制,提供了必要時為下游提供每秒5000立方米的生態流量能力。
這也是我國首次將下游國家納入到我國的收益分配體系當中,這種創新機制為“一帶一路”方略就沿線跨境基建項目問題,提供了可以參考的制度樣板。
到了這里,就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事了。
根據相關材料,項目提供了1.5億元資金,對淹沒區的12處宗教場所進行數字化保護,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完成壁畫、唐卡的毫米級別影像留存。
將來,所有沉寂下去的足跡都會在墨脫縣的非物質文化中心進行展示,并有專業人員進行系統性的介紹,以寄緬懷!
關于這件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