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迎來首批訪客高峰,5月1日,700余名俄羅斯、格魯吉亞、阿塞拜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多國猶太裔青年走進虹口,開啟了一場歷史尋根與文化傳承之旅。
在4000平方米的展區內,青年們通過數字交互屏觀看了猶太難民生活場景復原影像,聆聽了“口述歷史”音頻錄制的民族遷徙故事。展品中,猶太難民的護照、婚紗等近千件實物,讓年輕一代直觀感受祖輩的生存韌性。
來自俄羅斯的導游Alexander Lakshin是位猶太后裔,談起為何此次游學選擇上海,他說:“非常感恩上海這座城市和人民,二戰時期愿意庇護數萬名猶太人避難,讓他們安居生活,還在市中心建立一座紀念館去呈現那段歷史。我也注意到,這里展示了所有到訪過紀念館的游客國籍,他們遍布世界各地,希望俄羅斯同學走出課堂,更深入地學習和了解中俄兩國民間友好交融的人文淵源。”
紀念館廣場上,許多參觀者在鐫刻逾1.8萬個猶太人姓名的“名單墻”前駐足,沉浸式體驗跨代際對話。據館員介紹,二戰期間上海曾庇護約2萬名猶太難民,虹口北外灘地區成為他們最后的“諾亞方舟”,這段歷史被譽為“超越種族的人道主義豐碑”。
另一位來自俄羅斯的領隊Alex告訴記者,“我們組建游學旅行團已快15年了,最初主要于歐洲地區,后逐漸擴大了探索范圍,如泰國、摩洛哥、迪拜等國家,鼓勵學生以一種更加生動、靈活的方式,拾起對猶太民族的記憶,品嘗當地特色的猶太美食,感受不同地區的民俗風情。”
隨團來自美國新澤西州的一位拉比也表示,這座留存歷史的紀念館非常有意義。巴西自媒體博主Dudu levinzon表示,上海是世界上在二戰期間少有接納猶太人的城市之一。作為巴西人,他愿意將這段歷史分享給家人和朋友。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作為全球唯一以二戰猶太難民避難史為主題的遺址類場館,近年持續推動國際青年交流項目。本次俄羅斯等多國猶太裔青年的集體來訪,既是中外人文合作深化的縮影,又印證了歷史記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獨特價值。
記者:謝智君
圖片:丁文琦、謝智君
編輯:謝智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